前一阵我在小饭桌工作,辅导几个三~五年级的孩子做作业,看到一些行为、现象,有一些想法。
1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长得白白净净、胖乎乎的,穿的衣服也很干净,但是写练习册,因为用的是碳素笔,写得就挺乱的,错了就一划。
我发现她还有一个特点,数学练习册的应用题需要写答,一般她写的答只有3~5个字,差不多把结果写上就得了,答得并不完整。
当我在检查的过程中,提醒她要写完整的答时候,她似乎不愿意改正,坚持认为她自己的写法也对。
然后我就在想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作业本看上去有些乱,自己是什么感觉呢?家长看着作业,又会想些什么呢?有没有说过什么呢?还是说我的话语、辅导方式不合适,没有帮助她认识到她的做法的坏处?
2
这是个三年级的男生,一眼看上去他是个挺听话的孩子,因为我去工作的第一天,看见他做完作业之后,拿出了两卷子接着做。
他的心里是不开心的。
“老师,我心里太不平衡了,为什么她不用写?”他指着同班的她。
我苦笑,因为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回答。“你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
我常常会想,我们反复地让孩子们去做题、做卷子,如果不去思考、不去总结,这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究竟能享受到多少学习的快乐呢?或者说,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快乐还是负担呢?
有一天,我检查这个孩子的作业,可能是有几道题改过了以后,我没有及时核对,以至于第二天交上去的作业中有几道题是错的。然后小饭桌老师和我说了这个事。
我们会发现很多把孩子送到小饭桌的家长,都希望孩子的作业是全对——没有错误。所以我想,这是不是可以减轻一部分家长的负担?他们回去之后就可以不必检查了。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么父母在孩子的作业环节中又有多少陪伴的时光呢?父母角色的重要性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所以,现在有的老师要求,家长不用给孩子检查作业了。因为那样的话,教师不知道学生哪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哪部分掌握得不好,不利于进一步地教学。
我们生活的社会,很看重结果,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所以家长们也很看重成绩,却不愿意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又怎么能去要求他们的成绩是完全一样的呢?
3
我现在在反思,在看着我的小侄子写作业时,为什么我总是很暴躁?他也上三年级,成绩只能说是一般。每次我都希望他快点完成,那样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这可能是一开始我的态度就没端正。有的时候,他不想写,想看电视,我们之间也没有平等的沟通,强制性地要求他关掉电视。他的心情不好也可能导致作业做不好。每次做作业的时间挺长的,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每30分钟应该休息一次,我们没有,容易疲劳。这是其三。当发现他做错了、马虎了,我们不是一起分析原因,而是我在批评他。这种种累加起来,最后的结果就是,作业也没写好,他和我都不高兴。
我还是忽略了他也是一个个体,我应该多听听他的想法、感受,不能总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他才是学习的主人呀!过度的完美主义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么小的孩子犯了错误很正常。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原因,避免下次犯错。
耐心,我还不够;等待,也是需要方法的,以及沟通的方式,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教育,我们真的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