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熟知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五岁的方仲永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学习,就能赋诗,可谓天才。但因为缺乏后天的持续努力和学习,几年后沦为庸才。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有。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小时候特别乖巧聪明,可长大后根本不愿意学习,性格还古怪叛逆,看小时候那聪明劲儿啊,考大学不成问题的,没想最后只上了个技校。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方仲永”案例。孩子的先天智力优秀,但后天努力没有跟上。
“萌妈小教堂”创始人,《幼儿教育》特约撰稿人——汤维(萌妈Cecilia)编著的《成长型养育》这本书,告诉我们家长需要学习成长型养育知识,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成长型思维就是突破先天智力的局限,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扭转失败的局势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能认识到,他的能力就如同他的身体一样,是可以不断成长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现在不懂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他愿意学习,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是可以解决的。当孩子具备了这样的思维,一切未知的困难将不再畏惧。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
一、面对孩子的失败,家长需要转变观念,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的智力是可塑的。固定型思维,给年幼的孩子贴上“天才“的标签,很容易让他们和其父母待在”舒适区“里,而不愿意甚至不敢走出来尝试新的挑战,从而一蹶不振。而成长型思维,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科学重塑孩子的后天智力。强调孩子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会越挫越勇。
首先要认识到: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成长型养育认为,父母是可以犯错的,孩子同样也是可以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这时的家长应该将错误看作是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挑战,共渡难关。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而是利用孩子的内疚心理,多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 正视错误,拥抱错误,克服错误。
然后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能力,保护孩子的探究欲。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要夸赞孩子聪明,而要表扬孩子的努力。当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可以调整政策,降低难度,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比如:三岁的花花用手剥橘子没有剥开在大哭,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切片器。或者我们可以把橘子两头切掉,把果皮与果肉间弄出间隙。这样花花不仅能轻松的剥开橘子,还保护了孩子的探究欲,发展了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家长要学习成长型养育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改变育儿观念,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尊重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足够的安全感。
当我们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没有威胁,孩子才会无条件的信任依赖我们,才会把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坦诚的告诉我们。这样他们才能向我们求助,并尊重我们的建议。
尊重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足够的安全感,并不是宠溺包庇孩子,而是让孩子能信任我们,和我们能更好的沟通,从而暴露出自己的缺点,使我们更好的给予孩子成长型养育,培育其成长型思维。
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做到多陪伴孩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他们,给他们制定生活学习的规则,但不干涉孩子不打击孩子。
亲子关系融洽,才能更好的培育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三、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学会正面鼓励。
成长型养育不仅反对给孩子施加惩罚,而且对鼓励还有明确的要求。
1.鼓励,非奖励
鼓励是口头的、精神的,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感。鼓励能给孩子信心。但当你给孩子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时,他们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喜悦和引诱,感到自己被控制,当奖励取消,他们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这无法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所以,我们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精神认可。比如:丽丽的测验进步了五个名次,我们家长可以说:“丽丽,这单元的学习,你学习的很认真,老师的作业完成得也很优秀,经过你的努力,你进步好大呀,妈妈好高兴。”
2.鼓励,非表扬
表扬分为能力取向的表扬和努力取向的表扬。对孩子我们要拒绝能力取向的表扬,提倡努力取向的表扬,因为获得能力取向表扬的孩子在早期虽然获得了自信,更好的学习了技能,但遇到挫折时更无助,更容易选择放弃。而获得努力取向表扬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出更高的自我评价、坚持性、和内在兴趣。
鼓励就是欣赏,是家长自然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认可。这样的鼓励才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3.鼓励需具体
有些家长喜欢笼统的对孩子鼓励“太棒了”。这种鼓励方式根本无法让孩子体验到认同感和成就感。甚至孩子都不知道你为啥说她太棒了。所以鼓励需要具体。
孩子其实天生就渴望学习,有探索和征服的欲望,这更需要我们掌握好鼓励的技巧,保护好他们的求知欲。
首先,聊天深入式鼓励,运用具体鼓励,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可。比如:小明画了一幅画,我们可以问:你喜欢这幅画吗?你最喜欢这幅画的哪个地方?通过聊天、询问、探讨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帮助孩子自我认可的同时找到不足。
再就是,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多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给家长自己贴标签,评论时要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孩子弹奏了一段曲子,不要夸赞“你真是个绝妙的钢琴大师”而是要告诉你喜欢她弹奏的哪一点,是孩子感情投入到位呢,还是节奏掌握的好呢?当你和孩子讨论画的画时,家长不要表达太主观的评论,不要说“我喜欢你选的颜色”而是说“这个颜色非常协调,看起来舒服”。
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真心,还需要真材实料。用知识武装头脑。那就请读一读中科院儿童数学思维发展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事业联盟专家、国内外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作序,《幼儿教育》特约撰稿人汤维编著的这本《成长型养育》吧,让我们一起做新时代成长型家长,一起培育成长型思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