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一位老同学通电话时,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让自己静下来的?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人呀!怎么做到的呢?
对呀,我现在是和年轻时的我很不一样(其实现在也不老),以前好动、贪玩、喜欢热闹,不能忍受独处,不喜欢阅读,没想过何谓“成长”;而现在的我喜欢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手机、一个蓝牙键盘,一支笔、一个本,这就是我每天生活的标配,还有每天随时进行的冥想练习,然后愉快而充实的度过每一天,当然还有一周三次的瑜伽课程,我希望自己的皮囊、头脑、心灵都得到很好的滋养。
怎么做到的?我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记不清楚,好像没有一定的时间界限,当然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也许是生活的历练、岁月的沉淀;也许是学习之旅的进阶;也许是关注重心的回归。
在喧嚣的大都市里,随波逐流的我逐渐迷失方向。在信息洪流的时代,脑子里经常会冒出一个问题,我是谁?(后来又出现的问题,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哪里?)我做个很多次这样的观察,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看不到几张自带微笑面孔的人,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曾经在一次培训课程中,老师诠释了一句话,“我是一切的根源”,“我”是一切问题的中心,任何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都能从“我”这里找到答案。在那之后,我开始换角度思考问题,我试着问自己,做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呢?我自己。
表面上看,我们总会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在家庭中为他人付出很多很多,甚至有时觉得特别特别委屈,但当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时,最后的答案永远都是,因为我可以收获快乐、收获信任、收获尊重,收获关注,收获等等等等。于是我不断践行《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里面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反观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我得出一种结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相信“我是一切的根源”,只有找到自我才可以获得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于是我踏上了探寻自我之旅。
我列了一个愿望清单,把自己以前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比如:创业、演讲、唱歌、插花、喝茶、减肥、瑜伽、冥想、写作、投资理财等等。到今天为止,大部分都已经达成心愿,有些活动持续在进行中。
在各项心愿达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慢慢的开始静下来,开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与自己内心对话,开始喜欢放空思想的体验,开始喜欢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即使在浮躁的环境中,我逐渐学会能安静从容。
我曾经阅读过《安静的力量》这本书,倡导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关掉电脑、抛开手机、逃离都市喧嚣,通过长时间静坐,进入内心世界。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包括谷歌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推崇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有人说,这不就是自我禅修吗?不是要到与世隔绝的地方去修炼的吗?其实,工作是一种修行,生活也是一种修行,修行无处不在,修行时刻都在。
在安静中,随时开启探寻自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