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成立于1988年,是最早实现开架售书的书店之一,也是最早做作家签售、小型音乐会、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书店,是构建文化界公共空间的先驱。 李世强、刘元生先生是其创始人兼经营者。
古琴课后搜索附近书店发现了她,早就该膜拜的书店。只是因为书店名声在外又有些历史居然窃以为她可能不复存在了。
书店坐落于佟麟阁路上,外观朴素充满岁月感,无语静候爱书人的到来。我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踏进书店的。临近午时,阒无一人,书店的老先生跟我说“你好。”,如沐春风的微笑,走了这么多家书店第一次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难怪我逛了半天心中充满神圣感,这就是文化书店的魅力所在,经营这家书店多数还是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吧。
书店不大,入口处就是政治哲学类,人文社科,既便冷门又引人入胜,我是如入桃花源,凭感觉选了六七本,有本居然还做了笔记,因为喜欢也收入囊中了。
与书相得益彰的是沈继光的摄影作品展,古老的京城在他的镜头下复活了,震撼了,也伤感了,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文化审美的远见卓识。3号下午路过故宫角楼,惊见春天大朵朵玉兰花开与角楼遥相呼应的草坪被人为盖起了高高的围墙,丑陋不堪,心中滴血。
比摄影作品更美的是作者文字的美善真诚,这里是逛一天都不会累的地方。满分推荐。不过只有茶座,要待久的朋友最好饭后来。这也是民营书店的一个困境之一,美食与文化是否可以兼容?美食的味道是否会喧宾夺主失去了书籍该有的尊严感,也许书店是在努力维护书的仪式感,使命感,能有一家这样的书店也是国人的一件幸事,为什么一切都要向市场低头呢?文化的阵营坚守真的不容易。
书店的名字取自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三味书屋是真实存在的,书店开业的时候还请到了周海婴先生,可以说是对先生的礼敬吧。
什么是三味呢?百度了一下有至少三种解释,摘录如下
1、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2、“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3、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摘录出自网络,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