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后的又一著名蒙古族领袖,带领着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的蒙古铁骑南征北战,最终称霸亚欧大陆,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地域最辽阔的王朝大元王朝。大元朝刚建立,他就对日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动了对日本的战争。
与其它几次中日战争不同,这场战争是中国军队漂洋过海进攻日本本土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以侵略者的身份进行对日战争的,由于元朝时的中国是蒙古族当政 ,所以日本称这次战争为“蒙古袭来”。
【背景】
忽必烈在灭金以后,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与南宋政权分庭抗礼。
蒙古族是一个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剽悍民族,崇尚的是武力征服,建立政权后便要求周围的国家和少数民族向其臣服。中国的周边国家慑于元朝的武力,很识相的纷纷与元朝遣使通好,唯独日本是个例外,没有任何与元交好的实际行动。这是霸道惯了的忽必烈所不能容忍的。
其他国家都识时务,怎么就出了你这个例外呢?
1266年,忽必烈派遣使者在高丽官员的陪同下携带国书出访日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求日本迅速派遣使臣前来通好。
忽必烈在国书中对日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允许日本以平等国身份与中国交往,而且声明只要日本遣使通好,中国将与日本加强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也可以给日本一些经济上的帮助,最后又以如果日本坚持不通好那就要对日本用兵进行恐吓。
这封国书话说的在情在理,也给足了日本面子。忽必烈认为国书一到日本必会马上遣使通好,正常的国家统治者也会顺应时势遣使通好。可是忽必烈这次错了,日本此时的统治者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根本没按正规套路出牌,对元朝国书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日本国内已是军人掌权,常年习武的武将们与知书达理善于心计的文官不同,他们一般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此时当政的北条时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狂妄自大惯了,根本没仔细考虑与元通好的利弊,就将忽必烈的通好要求给一票否决了。忽必烈国书末尾的恐吓更是激起了北条时宗的好胜心,他心说就不与你通好,我气死你,你要敢来打我我就跟你拼个你死我活,我还怕你不成,你瞧瞧这想法多孩子气。
就这样,忽必烈的第一次遣使通好失败了。
忽必烈不甘心,于1668年再次遣使来日本,可日本方面仍然无动于衷,给忽必烈的答复也更具讽刺意味,说根本就没听说过蒙古国还谈什么通好。
都说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往往越想得到,忽必烈此后或遣使或通过高丽或发送信件,三番五次的与日本方面沟通,能使出的方法都使了,可是日本是油盐不进,均采取不予以理会的态度,反而加强了本土的防御准备抵挡元朝的进攻。
忽必烈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向来都是别人跪拜自己,今天自己主动示好却热脸贴到了日本的冷屁股。
忽必烈怒了,他认为日本小小岛国的无理伤害了大元王朝的自尊心,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是不是,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自不量力的日本。
征日战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起来了。
要我说忽必烈和北条时宗都是思想上很极端的人,过于争强好胜。
忽必烈的完美主义心理太强了,这在现代心理学上应该叫强迫思维。这和有洁癖的人不能容忍一点点细菌而反复洗手是一个道理。日本不通好忽必烈并不会少块肉,对元朝的发展和名誉也没什么影响,但忽必烈心理上无法承受这一所谓的污点,非用极端方法解决问题。
北条时宗更像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不去理性思考与元建交的利弊,也不去想与元朝通商的好处,而是直接赌气产生你来打我呀我还怕你不成这样的想法。
所以说日元战争是忽必烈和北条时宗两个犟种拿数万士兵的生命开的一次玩笑。
【第一次出征】
1274年,被日本的无理激怒了的忽必烈决心发动对日本本土的侵略战争,他要动手了。
对于这次战争忽必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打仗可不是儿戏,战略上没把日本放在眼里,但在战术上还是要重视对方的。
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船900艘,限期完工,否则严惩不贷。
高丽王知道忽必烈不是好脾气的人,不敢公开违抗他的命令,但忽必烈交给的任务实在艰巨,弄得高丽百姓怨声载道,就是起早贪黑也完成不了上面安排的任务,不敢明着理论就只能暗中玩手段了,于是高丽人在造船时偷工减料,造出的船只根本不符合出海航行的要求,这为征日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样的船出海遇到大风浪不翻船才怪。
好在元军都是旱鸭子,不精通水战,对造船技术更是一窍不通,因此高丽王才用不合格产品瞒过了忽必烈。
高丽国造好船只后,各路军马和粮草也都已准备完毕。
10月3日,由大将忻都、刘复亨等率领的蒙汉高丽大军共计3.23万人从高丽出发远征日本。
16日,远征军逼近了日本沿海岛屿,日本虽然也加强了沿海的防御,但由于日本岛可登陆的地方太多,兵力布置分散,不可能将沿海地区都严整布防,因此日军在与元军遭遇后只能仓促应战,日军首战告败,几百武士丧生。
20日,元军在日本博多湾一带强行登陆,双方在沿海一带展开了攻防战。
日军这时使用的还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战术,画面中出现的也像三国演义中的镜头。双方在排兵布阵后,日本武士队伍中冲出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士来我军阵前叫阵,大喊谁来战我,幻想在斩杀元军一名虎将后大队人马随后掩杀过来将元军一举击溃。
这个时候的中国可不是三国时期了,元军对于日军的叫阵根本不予理睬,元军将士心中暗笑,这二货,都什么年代了还玩单挑。
日本武士见挑衅不成,大怒之下率领日本武士掩杀过来,这回元军开始动了,放箭的放箭,开炮的开炮,击鼓的击鼓,一切井井有条的进行着。
日本武士虽震惊但还没有被吓傻,可是战马受不了这惊吓,它可不懂什么军纪,凭动物的本能调头逃窜,日本武士也往往在战马调头之时就已经被弓箭射中落于马下。
日军根本抵挡不住元军步炮骑箭的多兵种联合出击,与元军的战斗是一触即溃,胜败立见。
日军战败不是偶然,中日双方的战斗力有天壤之别。
先说说中国方面,在蒙古人、汉人、高丽人组成的联合大军中,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是最强的。
在草原上长大的蒙古汉子在军事上本身就很有天赋,一个个都是标准的军用体格,加上他们受过忽必烈严格的军事训练,因此个个骁勇善战,骑兵更是有踏平千里之势。
战术在当时来说也很先进。每次与日军对阵都是击鼓鸣金,鼓噪前进,这使日本的战马很不习惯,往往人未战马先怯,像发疯一样掉头就跑,这使得日本军队阵型大乱,给了元军很多可乘之机。
元军的弓箭很有杀伤力,射程近二百步,可以射穿日军的重甲,而且箭头上涂有剧毒,被射中后神仙也救不回来。
最让日军胆寒的是元军的火药武器铁炮,绰号震天雷,是元军攻城的常用武器,在当时是无坚不摧,那大炮的轰鸣声直接将日本武士军队吓尿了裤子。
再看日本武士军队。当时日本虽然是幕府掌权,但幕府控制的军队并不多,打仗时他还要依靠那些由庄园制发展起来的地方实力派们,日本与元军交战的部队也是地方上拼凑起来的地方武士军队。
他们几百人一队,由不同的领队人带领着来参战。这样的部队战斗力也参差不齐,虽然有的武士部队很能打,但总体上说军队战斗力是弱的。
因为他们像一盘散沙一样各自为战,根本就没有凝聚力,从而也就发挥不出战斗力。武士们又崇尚一对一战法,不讲究团队合作,因此更成了散沙中的散沙,这样的部队哪里是元军的对手。
元军在作战中整体气势上是压倒日军的,可不幸的是当日战斗中元军大将刘复亨在亲临前线指挥时被日军射中,主帅受箭伤后元军气势受挫,指挥部决定撤至船上休整。
天有不测风云,谁料想元军休整当夜刮起了台风,高丽制造的不合格产品害了大家,元军200多艘船只被风浪摧毁,半数将士都出师未捷身先死。
元军将领认为这属于天灾,非人力所能制之的事情,军队也减员过半,已经无力再战。元军统帅只能下令剩余船只撤退回国,元军第一次征日战争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出征】
皇帝地位虽高但毕竟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元军统帅回国后以入其国败其兵的捷报上报忽必烈,忽必烈信以为真并犒赏三军。
忽必烈第一次侵日其实只是想吓唬一下日本,并没有灭它的决心,他得到的是中国军队战胜的好消息,从而认为日本经过这次教训应该能变得温顺了,于是再次遣使赴日以求日本通好。
北条时宗得知元史到来后大怒,为彻底断绝忽必烈通好的念头,将元朝使团一行三十余人全部斩杀,北条时宗这么做有两个不是目的的目的,一是为了跟忽必烈斗气,二是显示自己的武家风范。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他的这种行为我们只能用目光短浅或年少轻狂来形容。他的目的达到了,他确实彻底成功的激怒了忽必烈,但同时也为他的垮台埋下了伏笔,战争是最劳民伤财的事情,他的统治就是在忽必烈二次征日后没落的。
得知日本朝廷斩杀元史后,忽必烈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在1279年灭亡南宋后,决定增派精兵强将再次远征日本。上一次如果只是吓唬一下,还没有斩尽杀绝的意思的话,这一次可是下了狠心要踏平日本岛了。
1281年,出征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元大军十四万人兵分两路杀气腾腾的奔日本列岛而去,这一次从兵力上我们就能看出忽必烈灭亡日本的决心。
七月初,两路元军在日本平户附近胜利会师,七月下旬到达了日本达鹰岛。我军先头部队和守在此地的日本水军进行了短兵相接,直到我军主力到来后日军才撤退上岛。
可是在即将大举进攻达鹰岛的七月三十日夜,不知是偶然还是命中注定,元军船只再次遭到了台风袭击。
元军将士缺乏海上知识,已经看到台风将来的预兆而不知靠岸躲避,遭到台风袭击后大部分船只沉没,元军也再一次不战自败,蒙古军的损失最为惨重,军队死伤过半,船只大多被毁。
元军统帅虽然觉得窝囊,但见失了锐气也无心再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元军收拾残余兵力仓惶撤退。由于船只大多被毁,不能全建制班师,约三万元军士兵被丢弃在日本岛上,他们遭到了日军的围剿,大部分被杀害。
第二次征日战争就这样在大自然的作怪中宣告失败,不知是元军的点子太背偶遇了台风还是船只不具备航海能力才遭此横祸?可以说两种因素都有吧。
总之两次征日战争都失败了,日本也躲过了一劫,要是没有“神风”的帮助,日本可就危险了,因为凭当时元军的实力灭亡日本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惜历史不能被假设。
本文由周传琦申请的搜狐自媒体“趣味历史大讲堂”账号发布 2017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