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者,发于木材,锻于窑火,后成黑炭,烧于盆间,供人取暖!古有《卖炭翁》一诗,借一老者,揭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人困窘之形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初读此诗何感?只觉满目酸涩,心怅然若失。为何呢?只因为生民发声耳!诗魔白居易所作的这首诗是《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新乐府”是白居易和元稹提出的恢复诗歌“美刺比兴”、“讽喻时事”的传统,以起到“补察时政”的作用。
诗人是如何做到写一卖炭翁而使读者如见无数卖炭翁、卖柴翁、卖油翁的呢?如何借寥寥数语,刻画社会典型,揭露社会现实的呢?这与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分不开。
一、借人物外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卖炭者谁,乃一年老头白可怜老翁也?从何知?试看此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此乃人物外貌描写。“两鬓苍苍”,点出卖炭者年事已高,却仍在劳作,引人深思。“满面灰尘”、“十指黑”,点出老翁的外貌,给人一种枯败、灰暗的感觉。再看此句,颜色词多,有烟火色、灰色、苍苍色,黑色,白色,身上唯一的亮色,竟是花白的头发!你看,这两鬓苍苍与十指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本应是安享晚年之际,却仍在艰辛劳作,为何?
卖炭者为何而劳作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为了衣食而已,所以仍以年老孱弱之身,入终南山,一斧头一斧头地砍柴,再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到窑中,再一窑一窑地烧炭,所以全身除了花白的头发外,都是昏暗的。这般辛苦,都只是为了能够有食吃,有衣穿啊!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同情?
所以诗人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如此辛苦,衣着却又如此单薄,心思却又如此矛盾,卖炭者正在担心炭价不好呢?明明寒冬腊月,衣服单薄,甚至在寒风中会瑟瑟发抖,却还希望天气再寒冷点,只盼望着这千余斤的炭能够卖个好价钱,能够置换出更多的口食钱啊!你看,这单薄的衣裳和卖炭翁的心理描写极其矛盾,可也正是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合乎情理的心理描写,衬托出了贫者几乎无立锥之地、无衣食来源的悲惨境地,为了生存,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愿这唯一的收入来源——炭,能有个好价钱,让家人能有所食,多么可怜啊,怎能不催人泪下!
在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上,诗人正是着力于人物外貌和人物心理活动,借卖炭翁的外貌、衣着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来展现一个可怜的、无奈的劳动者形象。让人在感慨、同情之时,又不禁深思:这真的只有一个卖炭翁吗?
二、多层对比,侧面刻画人物形象
除了从人物外貌、心理活动直接刻画人物外,此诗另一特点是运用多层对比,来深入刻画。
从卖炭翁自身来看:有外貌上色彩黑与白的对比,有“愿天寒”的心理活动和“衣正单”的现实对比,还有一直企盼天寒卖个好价钱的千余斤炭,结果却被“宫使”抢夺,只扔下“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现实,这“千余斤”与“半匹”、“一丈”的强烈的反差,是愿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都刻画了一个辛酸、无奈、辛劳的劳动者,心有所盼却又劳而无获,被抢夺也只能忍气吞声的可怜形象。
再从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上看,有外貌上的对比,一个“衣正单”,一个“黄衣白衫”;有动作上的对比,一个“泥中歇”,一个“骑马翩翩而来”;而这都是源于身份地位上的悬殊,一个位卑,一个位高。位卑者只能忍气吞声,位高者可以颐指气使,位卑者辛劳,位高者不劳而得其果,这不就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真实写照吗?一个不敢言,只能任人宰割却又无可奈何的卖炭翁便跃然纸上了,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也浮现在读者眼前。
是谁,导致老者仍需劳?又是谁,导致老者劳而无所获?又是谁导致这种社会悲剧?通过这层层对比,我们知道,是“宫使”。你看,诗人曾在此诗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获采购权,故常有数十百人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甚至不给分文。这“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由此可见,即使你再怎么辛勤劳动,也抵不过公开掠夺啊!这层层对比实是诗人有意为之,只为让这卖炭翁的可怜、辛酸的劳动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只为让这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能够引人深思,引人关注!
三、以小见大,揭露社会现实
社会上真的只有一个卖炭翁吗?
不是的,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笔下的卖炭翁是千千万万个卖炭翁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个下层劳动者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是人于千万人中挑选了一个最具典型,最能引起人么同情的人罢了,他身上具有无数千万劳动者的共性:老者、劳者、无所得者。
诗人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比都是为了刻画这样一个下层劳动者形象,都是为了借助这一典型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宫使者,只为买炭乎?”“受害者,只有一人乎?”答案昭然若揭。
这种以小见大,以典型写普遍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昨天云备课时,听到老师的一句话,深以为然,作为结语:疫情期间,这是背书的大好时机啊!有一小学生,已经把初中的古诗古文全背完了,美其名曰:晚背不如早背,更何况现在还有大把的成段的时间!
是啊,疫情,是一次灾难,也是一次重生的良机。愿你抓住机遇,成为脱缰而出的黑马,成为那最耀眼的星辰,不坠落、不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