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经年轻,每个年轻都将逝去,每个人都应该被善待。
电影《芳华》和小说有不同,可能因为体裁的原因。小说比电影更深刻。在小说中,更多真实,也更多深刻的现实让人震撼。我们需要更多普通人的惺惺相惜,也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善良,更需要良知与唤醒良知的作品。
部队是个独特的社会。刘峰贯穿整个作品,代表一种正能量。但他首先是个真实的人,需要呼吸现实的空气,也需要现实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感情和性。一贯为他人着想的老实人刘峰,可以做好人好事,也可以为他人结婚制作沙发,还可以把入学深造机会让给他人,但在感情面前,他也想像平常人一样坚守。于是,和林丁丁的爱让他人生一波三折。
尽管是“活雷锋”,但是一种精神象征下的人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而在现实中这种具象,不一定处处都和每个人理解的“高大上”吻合。特别是在那样的年代,格式化的人物更不能触犯一切“规律”。刘峰是个悲剧人物。电影中的结局比原著小说中的结局柔和得多。
电影中刘峰的女人和长途司机跑了,在求生活时被敲诈钱财但似乎也还能够活下去,但小说中的刘峰与小姐同居,最后死于癌症,更令人震撼。不是说创作的目的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震撼,但原著小说中刘峰的结局更让人感受到人物的鲜活,这才更象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何小萍是不幸的人,也是支撑作品的灵魂人物。无论电影还是小说中的何小萍,她的“可笑”都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每个不再年轻的人的忏悔、每个正在年轻的人的警醒、每个将要年轻的人的戒备。
人类是高级动物,社会是个大染缸。人性的欲望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升华。禁欲不是追求进步的手段,强大也不会救赎每个灵魂。每个人内心的善良,才是拯救良心的途径。在何小萍身上看到的无助、绝望、悲剧,其实在现实中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但人类的进化是通过欺凌弱者才能显示出强大,所以何小萍的“格格不入”,既是生活中的“顺理成章”,也是丑陋人性的真实再现。
弱小者的眼睛更能发现真正的善良。刘峰在何小萍的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
感情却不是同情,也不是善良就可以通向爱情。刘峰心中爱的是林丁丁,固执而且坚韧。即使林丁丁为了自己的前途“圆滑到”倒打一耙,把情人之间的拥吻说成是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故意腐蚀”,刘峰宁愿受罚也要让林丁丁“得逞”。这种心甘情愿的隐忍,是刘峰这个人物的伟大,更是他的悲剧。
要说明的一点,是电影中刘峰对林丁丁的拥抱,取代了原著小说中的“触摸”,包括刘峰为炊事班抓猪、巨幅画像被波浪式黑幕遮挡,都是电影较之原著不得不“温和”的手法。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导演的从聪明。
在电影和原著小说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有所不同。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中,省略了很多情节。这是电影所要表现的效果需要更加明显 ,也是小说可以比电影更能伸展。
作品以萧穗子为第一人称倒叙,把文工团包括郝淑霞、陈灿在内的具有代表性人物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但都是在不动声色之中让人感受到震撼,波澜不惊之下,却让人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
何小萍在成为英模后却住进了精神病院,其病因是通过刘峰到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医生说“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这句话揭示出来,这句话一下子就把人心刺破,血比泪水还流淌得多。
有思想的人,习惯冰冷刺骨的环境,突然一下成为众人瞩目的英雄,人人仰视的楷模,“受宠若惊”,崩溃也就在所难免。刘峰背对何小萍把眼泪流出来,再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这就是同为一个阶层的人的感同身受,也是人性的真情流露。
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有着悲剧色彩,这是时代使然,更是人性使然。
人性的丑陋让趋强欺弱成为必然,生存不易让人类更善于斗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的人受到伤害。而受到伤害的人,大部分是弱小的苦难者。
普通人的善良可以拯救世界,但世界不一定会拯救普通的善良人。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抑制人性的恶、发掘人性的真善,通过文字的力量让更多人从“现在”领悟到“未来”,把将要发生的“罪过“提前”,这才是真正的担待。
这,也许就是严歌苓的《芳华》带给我们的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