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第三课作业
昨天第一次参加《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活动,完成了作业
被永澄老师表扬。同时,076-李伟诚和050柠檬佳等同学问我的思路,当时不在线没有及时回复,后来想想整理了下思路,供大家批评指正。
跟永澄老师一个多月了,参加这次共读也有过纠结。主要是太晚了,怕跟不上。在北京和云清同学见面之后,以及后面的聊天中,逐渐打消了这个疑虑。
我自己定的策略是:一边跟现在的,一边学以前的。
在听活动整体介绍音频中,比较高频并对我影响的一句话是:
理解力:你用作者的话把道理说清楚
再有就是昨天早读的作业:
作业:注意力和努力的关系
我记在了卡片上。
我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把注意力和努力的意思表达出来
努力时必须是系统2(慢思考)在主导;
注意力是保护你的工作记忆全部被系统1所用;
一旦开了系统1,努力只是在自动进行,不能称之为努力或者低水平努力
(图处理的太大了,放上来有影响,不放了)
我知道这些是表述不清的,或者只是自己的理解,现在需要找到资料去修正自己的这些想法。
云清提供了幕布的脑图
https://mubu.com/doc/d0KoC_Z6t
再到https://fastslow.top查概念,把注意力和努力的概念理解清楚。去修正自己当初的想法。
再把这个思考的过程呈现出来,就完成了作业。
永澄老师的点评
当时写这段话,是想提醒自己和大家理解力,是要用作者的话把道理讲清楚,但是从目录中只看到了记忆有关章节,没有找到关于工作记忆的说法,也就是没办法找到书中的内容,但是我感觉还是要搭个桥才能把我的意思表达清楚,现在看来有点点画蛇添足的味道。现在这没处理好的一点注释,使自己捡到了宝。
主要有:
1. 永澄老师给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类比,把工作记忆比做“缓存”要比“内存”要好上好多。因为内存是可以增加的,便是工作记忆是不能增加或者很难增加的。学了知识是要用的,当给别人讲这个道理的时候,还是要用类比的,同时可以强调工作记忆是不能增加的。
“经典类比”的数量极其有限; 因为好的喻体实在难找,既要足够相似,又要对方已知,不仅如此,还需要创造者刻意留心寻找 —— 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的概率当然远远低于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概率…… ”摘录来自: 李笑来.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2. 业内统一的认识,是捷径的表现,不一定是准确的或正确的,以后要慎用少用不用。真正要自己的理解,要符合逻辑。
3. 类比成计算机的模式,只是给小白用的,是为了迁就,让人好理解。但是类比只能让人获得启发感,本质上不是这样的。谨慎使用类比,如果使用类比,一定要意识到它只能帮助理解,不是真的这样的。
用到的知识
本文在组织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工具,还有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跃迁》中得到的,用的还不好,期待永澄老师对《跃迁》的领读。
1.卡片
永澄老师在卡片使用上提醒了我,这几天在用,效果不错,可以收集灵感、打开思路、充当外脑等等。
2.知道在哪儿比记忆重要
有了思路,好多东西都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你只要知道在哪儿就找来用了,知道搜索、过滤,就能为你所用。如果没有云清的思维导图,没有网站上的名词解释,就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我买的台版和原版还没到呢)手里只有中信。
3.知识的源头
知识分为一、二、三、四、五、六手知识,一定要找到源头的一二手知识,但是一二手知识的浓度太高,吸收起来非常困难。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不止伟诚和柠檬佳同学)我现在有两种方式:
一是去三、四手那里,那里的知识浓度是我目前可以吸收的程度。但是脑子里始终有根弦,这不是源头,是经过包装稀释过的知识。
二是就呆在源头,放慢速度,一点一点地吸收,这样的慢才是真的快。也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拿这本书来说吧,绝对是真正的源头,诺奖得主,帮助大家找到决策背后的东西。有人给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多好的事啊。这里一手就是英文原版的,二手是中信和台版的,从对比上大家也能看出来二手知识和一手的差别已经有很多了。这也是为什么英语这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原版书的根本原因。
最后一点,昨天的作业用到的存量比较多,也就是我还读过了一些三手、四手知识(这一点我也跟老师讲了,可以到极速读书会的网站去看下,我也读了一些书)。虽然用极速读书读的,但是还是有在大脑中形成联结。现在到了源头,要好好做好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增加存量。
李笑来:类比及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