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老师50天观察活动留言

#观察永澄老师50天-01天#

今天永澄老师的文章给我的感悟有以下5点:

1.想清楚做一件事的原因之后,接下来就是做,对最终的结果不强求

2.持续专注地达成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价值积累

3.持续做这件事,刻意练习,最终会带来边际成本递减

4.人们会发现你的价值,并和你做价值交换,最终你实现价值变现

5.发改委的同事给永澄老师的启示就是:秩序感(每天读书),个人更多可能性的成长(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兼顾工作(工作效率提升,节约时间)

最终老师从做具体的工作用模板上升到了个人成长用模板。

我认为50天观察实验符合上述5点,也是永澄老师50天实验想传达给我们的关键点

#观察永澄50天-02#

1.今天的主题是"跃迁",至于3月3日才写"跃迁"的文章的原因是永澄老师在那之前,刚刚用自身成长来澄清"跃迁的含义"。

2.向上跃迁,本身是需要吸收大量能量的,我认为50天的实验活动除了养成自律,还能锻炼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我们具备"长远眼光"这些都是跃迁所需要的能量。

3.共读活动和50天观察实验的背后逻辑是透过表现看本质,这种能力的培养会使得边际成本递减,具有复利效应,认知程度加深,都是带领我们走向黑天鹅高发地的方法。

这些活动都符合永澄老师帮助他人成长的目的。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3天#

"青年员工成长计划"是符合"永澄老师"的价值观的,这是老师的能力圈的事情,另外给银行青年员工培训也是符合往黑天鹅高发地去的原则。

去年的9月以来是我认知水平更新最大的一段时期,我感觉就像爬楼梯升级的体验一样,自己也不轻易动怒了,也不会关注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大部分时间都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事。

当然,认知水平确实提高了一些,但是我是属于那种无意间找到楼梯的,努力方式和楼层要求不匹配,陷入了"低水平勤奋"中,比如无穷的欲望让我每天都安排很多事情,但总是做不完,很多事情做完后也不去反思调整,结果是打了很多井,每一个出水的。我觉得原因在于欲望和时间,精力资源的冲突,没有认清现实,偏偏想要求多求快。

我想持续用高标准的做好当下最重要的几件事,跟永澄老师学习"做少得多"和"跃迁"的方法能帮我找到新的楼梯

#观察永澄50天-04天#

1.我比较缺失秩序感,常常因为情绪无法完成设定的目标。

2.秩序感的缺失让我感觉成长很慢,对自己不自信,也没能达成他人的期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但会失去信用,也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3.很多人对秩序感是什么不了解,对建立秩序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好处都不明白。因此,写文章详细说明秩序感是很有必要的。

我觉得50天实验和共读活动,目的都是为了锻炼我们提炼关键词,建立关键字联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 观察永澄50天-05天 #

1.最近一次慢下来做的事情,就是做编程练习。以前自己总是求快,以为把作业做完,多练习几遍,就能够掌握住知识点,但结果往往是什么都记不住。关注永澄老师的公众号之后,读了关于标准的设定,以慢为快,做少得多的主题文章后,有一种羞愧之后的醒悟感。现在,自己也能真诚对待编程这件事了,每次做的时候,都尽量把它当作作品来对待,不懂的地方也会主动查资料,经过多次练习,觉得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识点,突然明朗了很多。

2.在读书方面,我没有慢下来过,和很多人一样,读完之后也不记得说的什么,更无法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最近参加了《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活动,按照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提炼关键字,画思维导图,写文章,虽然现在还不适应,但我相信只要按照标准来,随着共读活动的推进,自己的理解力会得到提升。

# 观察永澄50天-06天 #

1.看完永澄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突然意识到持续的积累概念库,流程库,清单库等等,再把它们模型化,形成框架,不正是抓住底层规律的方式吗?

我除了积累永澄老师的一些知识模型,还整理了一些工具库和网站平台,古人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认为好的工具会提升我做事的效率。

2.如果未来有一天我能爆发,我准备从以下几点开始积累:

(1)认知

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才可能和高手在一条水平线上交流

(2)作品

在工作方面,踏踏实实做好本职,以对待作品而非任务的方式去完成工作,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3)战友

志同道合的战友可以和我一起走的更远,互相监督和帮助,不断突破自我。

(4)人脉

培养人脉,首先还是要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和别人发生“链接”。否则,这种链接难以持久。如果说作品能让自己拥有和陌生人协作的资本;那么优质的人脉,将更大概率地帮助我去往黑天鹅高发地。

# 观察永澄50天-07天 #

1.你是否为某件事做过规划?那是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你去规划它?

说来惭愧,从永澄老师老师的规划框架来看,我原来的规划最多算是“想法”,因为完全没有想到用抓手,整合资源

等思维来高效达成期待。

如果挑一件我自认为认真“规划”过的事情,那应该是“知识积累”,我当初报了不少的线上班,订阅了很多专栏,认为学完之后就可以掌握这些领域的核心知识,但是后来我遇到了瓶颈,就是我总是感觉自己获得了启发感,但究竟怎么用,怎么和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我一无所知。

当初做这种所谓的“规划”,其实是由于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高估。我迫切想提高自己的知识丰富度,并且期望能够快速提升在工作中的地位,同时又想兼顾,家庭和生活。

2.如果你现在想要再为某事而做规划,那件事会是什么?

我现在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对我而言,当下最需要积累的是网站开发的专业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目标规划和达成能力。

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是网站开发是我职业的发展中重要的环节,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则会降低我和他人协作的沟通成本;目标规划和达成能力的培养,能够让我正确且高效达成自己的期待。

# 观察永澄50天-08天 #

1.首先,用永澄老师的决策四原则来分析这个知识值不值得学习。

然后,思考是否自己当下的定位,另外要考虑时间支出,毕竟投入不同的领域中,同样的资源分配,带来的效益也不同。

最后做决定,如果这个知识非常有用,又非常适合当下的自己,并且时效很长,那么即使再难,也值得去学习。

2.当我鼓足勇气去学习时,依然会受挫,那肯定会有些情绪的波折。但是还没有到放弃的地步,我要思考我之前的方法哪里不对,我的资源是什么,怎样更高效地做这件事。

我会去找业内的优秀的导师,跟着他学习,我认为既然是优秀的老师,他自然知道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哪里,也能给出相应的指导方案或建议。

最后,如果老师的指点都没办法帮助我继续顺利学习下去,那么我觉得这个知识可能至少不是当下的我能够做好的。

# 观察永澄50天-09天 #

1.如果谈收获,你今天从文章里获得的收获是什么?

(1)永澄老师在文章中清楚地说明了个人成长的本质。发现问题,以本质为导向,分析原因,才能够从根本解决问题。

(2)永澄老师在4个职业生涯阶段分别用了4种不同的策略,这也是和老师说的“平庸的策略只能获得平庸的收益”形成了对比论证,爬楼隐喻来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玩法。

2.你觉得你现在正在什么期?

我认为自己现在处在“探索期”。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关键基础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如果你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里,只做好一件事,你要做什么?

我的下一个阶段是“建立期”。如果只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领域的结构和体系,并输出自己的成果。这样做的原因有:

(1)能够建立自己对领域的定见,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2)能够获得进入高手聚集网络的资格,获得跃迁的可能


# 观察永澄50天-10天 #

1.过往,你在思考上出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在思考方面出现最大的问题,是理解层次不够深入

在理解方面:我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本书,一段话中对方想要表达的含义,以至于读完一本书听完得到专栏,总是仅仅获得启发感,但是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去用,甚至是没有意识到要用,更不知道对方推导出来的模型框架为什么是这样的。

2.如果接下来你要开始培养思考能力,你希望从哪里开始才能做少得多?如果40天之后,我要招募一些思考力强的伙伴加入我的跃迁学习小分队,你要在40天里做哪些准备?

我希望从理解方面开始积累。

现在在跟随永澄老师共读《思考快与慢》,也刻意地告诉自己用作者的话来理解书中的意思,去分析书中的细节,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且用书中的证据来论证自己得到的结论,最后用思维导图来表达。

我希望能够踏踏实实跟着永澄老师的步伐逐渐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真正的达到深层次的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从本质入手,一次性解决问题。

# 观察永澄50天-11天 #

1.如果要讲范式 ,我会使用EAT按照以下步骤来讲:

(1)案例导入

列举不同群体的人,所遵循的规则,理念,方法和工具。

以高考为例,一些学生设置了上课学习,下课复习,持续练习,记录错题,反思复盘的标准

一些学生仅仅设置了上课学习,下课练习的标准。

(2)对比使用不同范式在达成同一个目的中的差异

通过上述案例说明在同一个学校中,采取不同范式的学生最后的获得的高考成果也不同

(3)解释范例的一般概念

2.去年的9月份,我更新了自己的范式,最重要的是“注意力”投放的理念更新,以前

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和自身成长无关的事情上,比如玩游戏;但是由于久而久之

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陷入了迷茫,之后我像亲友请教,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后来

结识了得到,专栏里的作者们的那种高度认知成为了我追求的标杆,因此我跟着他们

走,明白了要走出小圈子和更多人交流,这样才遇到了我后来的知识战友,并一步步持

续向目标靠近。

# 观察永澄50天-12天 #

1.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蠢爆了呢?

我也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蠢爆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做事的时候,总是启动系统1来思考,而没有用系统2深入进行思考。

2.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蠢爆了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件什么事?事后,你自己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我身上有很多让我觉得“蠢爆了”的事情。以前在阅读的时候总是看一遍就过了,没有提炼出关键字,也没有分析关键内容之间的关系,导致读完书之后能提取出来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难实际运用到生活中。

我给这件事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就是“我时间不够啊”,现在想想这是多么低水平勤奋的表现。

后来在《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活动中,永澄老师就直接道明了这种低水平阅读的危害所在,自己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认真的分析阅读《思考,快与慢》,以慢为快,打通知识的阻塞,做少得多,真正学习到知识,并迁移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3.蠢爆了和跃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跃迁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地高效地积累自己所在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和能力,如果自己“蠢爆了”掉入低水平勤奋,是很难到达板块的边缘,根本完成不了跃迁。另外跃迁后到达新的层级,是需要用新的范式来做事的,如果自己“蠢爆了”,也只不过会用原来低层级的范式来对待高层级,这样跃迁状态是难以维持的,甚至还会掉回原有层级。

# 观察永澄50天-13天 #

1.在练习编程的过程中,我尝试过在学完一个章节之后,根据章节目标,在纸上提取工具和软件的操作步骤,画出功能实现的思路。虽然提取速度很慢,但是反复练习几次之后,基本上都能不用看资料就可以把相应的功能做出来,实际学习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重复学习内容。

在编程中使用“必要难度”的方法,让我掌握了很多看似复杂的程式,因而也大大增加了我学习编程的信心。

2.以前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快”,认为只有“快”才能超过别人,却从来没有想过表面上学得“快”其实只是低水平的勤奋。对知识的爆炸式量级的“焦虑”,“和他人比较”的心理,让我的系统2几乎没有怎么启动过,导致我做了很多,但得到的却很少。

除了在编程方面,我需要在阅读方面也要加入“必要难度”,一方面要反复阅读书籍和永澄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另一方面,阅读时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关键点,逻辑关系,阅读完之后,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流程图或适当写作。

# 观察永澄50天-14天 #

曾经一度相信,用“做多得多”的方式才有机会超越别人。这样的信念持续了大概20年,回想高中时期,班里的同学都是闷头学习,每个人都恨不得把每天能用的时间都拿来学习,在外人眼里学生都是很“努力的”。现在想想看,真实蠢到家了,过去的“努力”充其量是“低水平的勤奋”,每个人只知道学习这个动作,却从来不去思考高效学习的方法。大学毕业后,仍然受制于“做多得多”的信念,每天除了要做公司安排的大量工作,下班后自己还要学习新知识,久而久之自己累了,烦了,也就放弃了。好在,现在明白了“做少得多”的理念,自己也依据这个信念不断在实践,发现自己的内心也不在像以前那样求快、焦虑、好胜,而是接受现实,耐心成长,慢慢地感觉到期待越来越清晰了。

# 观察永澄50天-15天 #

我身边有很多人对我放弃国企工作表示疑惑,在他们眼里,国企和事业单位都是“铁饭碗”。我放弃安逸的工作环境是因为我觉得不断的成长才能达到我的期待,但是别人不懂,当我每天忙碌地看书,编程时他们总是在我耳边说:“看看当教师做挣钱”,“做个公务员不好吗,稳定又有地位”,“国企不是挺好的嘛,买房子压力小”。好在我内心比较坚定,我相信这些所谓的“铁饭碗”总有一天不再能够为他们提供可观的价值,而未来属于那些主动迎接变化的人。

说到别人不努力就比我好的时候,应该是在学习编程的时候吧,自己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在比赛的时候却没能得奖,当时动摇过,怀疑自己是不是编程的料,内心不断浮现自我怀疑,焦躁,沮丧等负面情绪。后来想想路才刚开始走,不持续积累是不可能达成期待的,自己也就不再和别人比较,转而和昨天的自己比较,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觉得离目标更近了一步。我很感谢那段经历,因为我明白了人和人的起点不同,但是起点仅仅是存量,我能做的持续积累产生增量,持续走下去最终会得到预期的结果,此外,自己也不轻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了,坎坷和挫折从来都是成长的必需品。

# 观察永澄50天-16天 #

我所理解的贵人有三类:

1.眼界广的人

他们的专业能力可能不会比我们强,但是他们的眼界,格局,智慧要高于我们一些。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一些年长的智者就是属于这一类。他们给我们指点方向,总能说到我们的心坎里。

2.同侪战友

这些人是我们成长路途中的陪伴者,我们与他们结伴而行,互相帮助互相安慰,让成长不再枯燥和困难。

3.导师

这类人在某些方面的认知远高于我们,用高标准来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拉着我们向前走。

我身边的亲友里,只有我的小叔是比较理解我,每次和他聊天他总能给我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我所经历的他都经历过,这也是他很理解我的原因。记得去年自己对未来方向一片迷茫的时候,他对我的辞职并不惊讶,和别人不同,他安慰我鼓励我,和我出去散散心,给了我指出了一些发展方向,后来我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一些陋习,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渐渐地对生活也有了信心。再后来,通过读书学习,自己也有勇气走出舒适区,遇到了一些知识战友,并来到了这里。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7天#

1.通常情况下,你遇到问题是怎么处理的?是逃避、是假装看不到还是直面去处理?

一般遇到问题的时,我会深入思考记忆中有没有相关的知识组块,从而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大致评估,如果问题适中,则会试着自己解决,并参考可靠的信息和资料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会找请教相关的高手。如果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则会将问题收集下来以备将来解决。

2.你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固定的套路?

处理问题时,我比较习惯于将问题拆分成多个子任务,评估哪些任务可以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请教别人,关键任务是什么。先讲自己能完成的部分做好,并且重点解决那些会影响进度的关键任务,接下来处理自己无法解决的任务时,会向别人请教或者至少自己去搜索下资料。

3.你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有必须遵守的原则?

现在思考问题时,会考虑why,how和what,并且会探寻how能不能更高效。

4.通过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后你将如何面对你的问题?

从永澄老师的流程图我能感受到,能将任务的执行流程直观的表述出来的人,说明他的思路非常清晰,有一套处理任务的模型。此外,用流程图来将思路显性化的一个好处就是: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基本上不用再重新思考一遍,直接就可以按照流程执行,这其实是一种“边际成本递减”的做事方法。

以后遇到问题时,尽力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尝试将任务拆解成最小可行性行动,最好还是做一个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省去不必要的内耗,用来做重要的事情。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8天#

我曾经设定过很多目标,但却没有达成,这就是所谓的“常立志”吧。

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目标达成训练,也没有深入思考如何高效达成目标,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我没有思考过如何将目标拆解成任务,没有相应的风险管控,甚至也没有养成很好的自律习惯,因此,经常因为负面情绪,身体疲惫等因素在前进的路上慢慢懈怠了。

我希望接下来能够培养自己的秩序感,形成自律,不再轻易地被外界刺激所诱导,在制定目标时考虑的标准有:

1.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否偏离自己的人生方向

2.投入的成本会不会边际递减,能不能撬动更大的收益

3.是否能够帮助自己找到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9天#

1.最近在跟着永澄老师做8月份的目标制定,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做月计划,之前从来就没有做月计划的概念,总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结果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问问自己做了什么,成长到什么阶段,自己根本就没有底。

我现在能够保证每天安心做事的时间在8-10个小时,我认为通过制定年目标,月目标对我的成长方向进行规划和纠偏,可以有效增强我的自制力,通过制定目标,自己不会轻易的变动发展方向,也能够清楚地想好接下来做什么,自己也就不会对学习变得“贪婪”,才能见证自己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2.我以前做事求快求多,是典型的“做多得少”类型的人,看起来很努力,结果却没有本质上的成长。我认同“做少得多”和“以慢为快”,也相信必要难度才能真正带来成长,因此,在参加《思考,快与慢》的活动中,我的标准是设定高标准,理解和分析方面做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输出方面做脑图和流程图,仔细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和这本书的结构,并坚持读完。

3.今天永澄老师的文章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以前我自己总是不断地增加学习范围,但是时间和精力资源是有限的,自己又想迫切改变现状,最后产生的结果是成长效率极低。自己也比较庆幸能够及时从这个看似努力的“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爬出来,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和大家一起向永澄老师学习。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0天#

对我而言,做卡片整理至少有三个好处:

1.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

2.可以用来做提取练习

3.持续做就是在培养秩序感

因此我会去做知识卡片的整理。

以前在做事的时候总会求“快”,并且会覆盖很大的范围,后来才意识这是非常平庸的策略,我相信可以“少做多得”,因此,我要去找寻领域间的通用的底层逻辑,这个过程是非常“慢”的,然而一旦找到,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用RSQC模型来分析,如果求快,那么相对而言完成每件事的S(进度)会很短,得到的Q(质量)不高,质量不高是无法长久和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系统持续进行价值交换的。

记得前几个月在学编程时,一个练习做了7遍,在做第一遍的时候大脑是混沌的,随着练习的次数越来越多对内容的结构越来越明晰,最后在做到第5遍的时候几乎不用看答案,并且能够总结出一些通用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用在很多其他功能的实现上,当时真的是体验了一种“以慢为快”的酣畅淋漓的成长感。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1天#

在高中时期一只有做第一的信念,这种信念一直会驱动自己向前走,先是成为班里的第一

再是对标年纪里的第一,记得当初每天5点30起床,23点30睡觉,连无休都基本上拿来

学习,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学校,如此反复三年,最后凭借不错的成绩进入了不错的大学。

现在看来,那种努力的方法比较平庸,但是那种成为“第一”的信念一直带着自己向前走,

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努力。

现在,很久没有成为第一的信念了,甚至有时都没有去想成为第一,通过老师的文章我才明白是自己把领域的范围扩展得太大了,以至于一直没有达到期望,自己也懈怠了。

我实践成为第一的思路为:

1.对标ruby编程界的顶级人物

2.研究他们的成长历程

3.对比自己处于他们生平的哪个阶段

4.学习他们的编程思路(通过作品,看书等方式)

5.和一些ruby编程界的其他高手发生连接,并为他们赋能

6.缩小自己的领域,在ruby编程的某个方面,或者在公司里先努力成为第一

7.扩大领域,继续努力成为第一

我认为对标领域中最顶级的人,就相当于给自己一个参考线,自己能从顶级人物哪里

学习到很多高阶知识,套路,范式等,从他们的生平中也可以帮助自己识别哪些是坑,

从而少走弯路。所以,我认为对标领域中最顶级的人,不但可以帮助自己更高效地走到

板块边缘,还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领域内的高阶范式,这些都是跃迁的必需条件。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2天#

我最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做少得多”,记得去年在“得到”平台打开了新认知,感叹原来世界这么精彩,而自己却视而不见。慢慢地跟着“得到”平台的老师向前走,以为自己就不一样了,渐渐地发现自己的笔记越来越多,刷的认知也越来越多,但是好像自己什么都没得到。

经过了一年,转而遇到永澄老师,他的“少做多得”的理念让我明白自己那“灿烂”的一年不过是“低水平勤奋”的海市蜃楼罢了。

“做多得多”和“做多得少”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情绪也变得焦躁,身体也很劳累。太过追求个人成长,让我忽略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表面上的努力根本没有带我走得更远。

现在想想“做多得多”和“做多得少”是因为没有跳出问题,从系统方面进行分析。自己过往的努力都是投入在结果上,而没有在“因上努力”。

最近放下“得到”的学习了,“得到”提供的资源很优质,但我只能获得启发感,只能看到别人给我的结果,而不能找到那个因。因此,我要先跟着永澄老师去寻找底层的规律,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执行力,通过在关键点上面的“慢”来达到结果上的“快”;通过做少量的“因上努力”来撬动“果上”的更多收益,这样我才能更高效的成长,才能不断靠近自己的目标。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3天#

我的一个特别明显的僵固型心智的表现是“这东西太难了,先不做了”,这其实是畏难情绪的表现。

我曾不止一次的被这个念头拖垮,导致多次没能按照原计划做事,甚至有时拖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做了,而我因此而失去了很多次的成长机会。

我觉得自己要从两方面着手解决:

1.培养秩序感,不轻易被外界刺激诱导

首先从每天认真做完三件事开始,其中一项有永澄老师的共读活动

2.培养目标达成和任务拆解的能力

对待复杂的事情,把它拆分成若干个可解决的子任务,再分解为一个个的可执行的行动单元,自己的畏难情绪也就渐渐消失了。

对于有些事,不是自己单干就行的,勇敢的放下自尊和傲慢,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并且给他人赋能,是一个高收益的个人成长的策略。

趁年轻多探索,多犯错,多改正,才能多成长。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看看那些绊倒过自己的石头,都变成了发光的金子。

不管什么时候遇到错了,及时改正,还来得及。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4天#

谈到生命中给我投资的人,至少有三位,分别是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

我的父母给我提供了不错的教育资源,让我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我的爱人则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安慰和鼓励,让我重拾前进的勇气。

我能回馈给他们的是多一点的陪伴,多一点的包容,和多一点的成长。

我现在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可复制的自增长模式,因此我在探索,初步思路是这样:

1.跟着永澄老师学习目标管理,聚焦自己的领域

2.对标领域中的顶级人物,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成长

3.跟着永澄老师找底层规律,做少得多

4.通过读书,跟随导师,进入到大规模协作系统中,持续学习,构建自己的“暗箱”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5天#

拿我编程来举例,在大学期间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出作品,更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这种心态为出发点,对编程的课程非常厌倦,虽然大学教育是有问题,但是问题最大的仍然是自己,因为当初自己根本就没有跳出系统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后来参加全栈营,重新对编程有了新的认识,xdite老师告诫我们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出作品来强化这种循环,慢慢自己也就喜欢上了编程。就像永澄老师说的,兴趣是结果,自己要做的就是持续投入精力和注意力,保持必要难度出作品,兴趣自然会产生。

通过对编程的认知改变,我学习编程也不再像大学那样从最基本的语法开始了,而是快速出“最小可行性”产品,并且逐步迭代,这种感觉会带着自己一直向前走,即便遇到问题也会很积极主动的去解决。

通过今天的文章,我对跃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永澄老师把“跃迁”,“复杂系统”,“非线性”,“能量积累”,“赋能”,“连接”等关键词串接在一起,并且逻辑自洽。印证了“去大城市,对标领域中顶级人物,与他们发生连接”能帮助自己跃迁的结论。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自己应该先建立一个能被别人识别的,有增长价值的模式,并逐步构建自己的非线性系统,达到少做多得的目的。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6天#

1.今天永澄老师谈论的话题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我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无法凝练成“执行者思维”和“管理者思维”这两个概念。

对我而言,战略是设定目标,把握整体,重在找到关键点,为关键点分配大量资源;战术则是战略达成的支撑,是一个个行动的具象。战略和战术的组合是精准高效达成目标的组合拳,少了战略,则像无头苍蝇乱飞,不得方向;少了战术,则成了“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永远跨不出步伐。

2.战略思维是年轻职场人和大学生缺少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每个人达成目标,个人成长的必要技能。没有清晰的战略,就找不到关键点和方向,这样有力也无处使,甚至是将浑身力气全部投入了价值产出很低的领域。

我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战略形成套路,不过可以分享如下:

(1)用黄金思维圈思考why,先找到目的和方向

(2)对于how,会思考如何做得更高效

(3)使用永澄老师的目标达成体系来解决what(比如月目标,周计划的制定)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7天#

我为自己的《跃迁》共读活动设置的标准为:

最低标准:

1.听完每期的《跃迁》共读直播分享

2.做出脑图

3.参与论坛讨论,写下交流感受

普通标准:

在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标准:

4.完成永澄老师给予的跃迁方案

5.自己尝试构建自己的跃迁方案

6.整理书中的跃迁方法论,模板,工具

神级标准:

在普通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标准:

7.尝试对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分析,思考,复述,以写作的形式发表到简书

8.在生活中不断实践,锻炼自己调用《跃迁》思想的主动意识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8天#

从永澄老师给出的个人跃迁式发展方案中,用到了以下关键模型:

1.PORT分析

2.GROW模型

3.SWOT分析

4.战略思维

5.抓手思维

6.风险管控

7.自我激励

这一套组合拳形成了方案的制定

在永澄老师没有问这个问题前,我想不到去总结这样一个“通用”知识点。初步分析原因是因为我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做多得多”的状态,即便我的目的是追求“做少得多”,寻找并积累底层规律,但是这种停留在“解决具体场景问题”而不是“抽象为认知层面的问题”的思维惯性依然影响着我。由此得到,我需要刻意去练习这种“抽象归纳”思维,并使其变成我的自动调动意识。

接下来我要在个人跃迁式发展方案中,添加一个问题列表和反思列表,分别记录自己应该考虑到哪些问题,以及哪些做的不好,该如何调整。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9天#

有过编程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在编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实际问题,不能转化成程序思维,那么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最近我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题目,其实事后看它并不难,但是事前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尤其是当你缺少某个方面的知识组块。一开始是我和问题构成了系统,但是仅仅靠我很难或者需要把某几方面的知识点都学到手才有可能解决,显然这种策略很低效。接下来,我引入了新的元素,也就是我的朋友(他有相关的数据算法经验),这样我们和问题构成了更高维的系统。最后,我直接联系他,请教他思路,并写下问题的解决过程,关键点,并形成总结。这个策略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0天#

1.产业共生,各种小程序,商家,交易平台和微信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共生关系

2.谷歌街景地图,将我们和数据,智能硬件,软件连接在一起,延伸了我们的眼睛

3.共享经济,将人和人,人和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

4.在线课程,将老师和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连接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老师和资料

5. 各领域高手跨界协作,各种优质信息相互交融,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方案

6.虚拟现实和现实虚拟,跨越了真实与幻境,让人类可以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7.数据的互联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比如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使用对用户的隐私构成威胁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1天#

我在编程中如果学习全新的知识的时候会这样做:

1.一般第一遍我会快速过一遍,了解哪些点自己不懂

2.从第二遍开始遇到不懂的点我就会查资料,直到把所有的疑惑点查完才算结束

3.第三遍练习的时候会去想学到的知识主要是讲的什么,把它们整个串接起来,并思考用在哪里。

4.如果还有时间则可以做第四遍,或者抽时间复习

虽然说进度非常缓慢,但是我相信必要难度能够带来“以慢为快”地结果,并且我能够想到更深层次的用法,还能够举一反三。

接下来要提高读书的标准:

1.遇到值得读的书,先检视阅读,了解章节的大致内容和框架

2.然后分析阅读重要的几章,记录下不懂的点,和别人交流或去搜寻资料

3.接着整理出书中的每章核心观点,尝试用一些视觉呈现的方法(如流程图,数据图形,画画的形式)等展现出来

4.最后将书中的核心内容跟别人交流,复述出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2天#

1.想要在工作之余,好好跟着永澄老师读书,但是很多次都感到疲惫不能按时早起

按照“三层系统”分析:

(1)理解:我当下处于悖伦层,既想要好的休息时间,又想要快速成长

(2)判断:我的时间,精力资源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同时推进多件事情达到高质量标准

(3)决策:以工作为核心,但尽量做工作中自己有能力做的高价值的事情,使用“抓手思维”找到工作外最重要的两件事,增加RSQC中S的长度,把它们做好,“以慢为快”地持续耐心成长。

(4)改变:保持耐心专注,等待结果的出现,视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3天#

一、我常常在安排计划的时候高估自己的能力,事后发现自己根本做不了这么多。现在想想主要有三点原因:

1.定位不清晰,盲目模仿

对标高手的策略是没错的,但是把自己的作息习惯和高手安排的一样就大有问题了。我应该学习的是高手处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表面的行为和结果。

2.时间安排不合理

我经常以为自己这个花多少时间就能完成,那个花多少时间就能完成,但是生活中总是出现不确定性,我无法保证计划中的一切能够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走,因此,多留白也是一件好事,比如将一件任务的处理时间调整为原来的1.5倍,在质量和进度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3.没有抓手

总是“做多得多”,不得不说在去往“做少得多”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先在能做的是克制自己想要多做事情的冲动,尤其是报名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与其参加的多,不如学到一个概念,方法先用到生活中,让知识实实在在地为自己产生价值,而不是获得了满脑子启发感的幻觉。

二、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我就按照永澄老师说的“先用作者的话去理解,再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尽量去靠近知识源头,寻找一二手信息,其中跟随高手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如果别人提供了很多启发感的东西,并解释的很透彻,那么看看能不能提取出一套方法,用于实践中,否则的话忘记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在《跃迁》共读中,我准备好好模仿一下网站上优秀的资源,比如流程图,思维导图,尝试自己画一画,不断在使用中提高水平,让这些知识晶体能够为自己带来真实的收益。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4天#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对“分形”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折射出的整体视角和细节视角还不完全明白。

以任务的不重复性来判断自己是否处在小分形中,那么我以前在阅读书籍就是在小分形中,因为自己一直在做重复的低价值的事情,比如看书随便记录笔记和感受,没有用心去把握书的整体结构以及去理解作者的话,也没有将书中的重点原理,概念,方法等整理成知识晶体,结果每读完一本书都是只有启发感,甚至有时候读完把前面的内容全忘了。

按照文中的整体视角,再次读书我将会这样做:

1.检视阅读,获得章节的大致主题内容和结构

2.分析阅读,了解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

3.思考书中的内容能不能和我以前的知识发生联系

4.参考共读网站的优秀资源,比如流程图,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尝试模仿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5.以写作,复述等方式作为输出方式,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书中的意思

6.将书中的方法实际运用到生活中,而不是为了获得启发感

7.阅读时考虑RSQC,如果时间比较紧,则以进度为导向,如果时间充沛,则以质量为标准。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掌握书中的内容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5天#

在我眼里,永澄老师是一个求真的人,每天的日更和共读都是在找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他告诉我们应该小心启发感的东西,努力去寻找本质,即便那不容易,但是那才是成长。这样的理念让我自己清醒了很多,回想当初自己把自己的注意力拱手让人还不自知,还以为那种感觉叫改变。

在我眼里,永澄老师是一个求善的人,虽然做知识服务有一点原因是为了收入,但是这个时代中能赚你的钱并且能给你提供相等价值的服务并不多。作为一个知识服务者他能道出知识服务的面纱,让每个走在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人不要被被启发感所迷惑,这是善良。

在我眼里,永澄老师是一个太过理性的人,满满的计划表让我看得既羡慕又畏惧,现在的我根本无法持续做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并且还能完成得很圆满,自己也有很多收获。但我不会轻易的说“永澄老师你去休息吧”,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并不同,我说的每句话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并非真正理解对方的境地。

我成长是为了活成我想要的状态,不是为了成为谁,模仿谁,任由他人评论,我只需要走好我自己的路。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6天#

我曾经以为自己一定要找到喜欢的事情,那才是自己的事业。然后,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确定我要从事游戏行业,然而一年之后,我在游戏设计方面力不从心,我才明白我所谓的喜欢不过是我自己的感性和想当然罢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的个人能力不足,因为能力不足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想要逃避,又想要快速改变,这种悖伦思想阻碍着我向前走,竟长达三年之久。

后来我参加了全栈营,挑战了我一直不喜欢的编程,慢慢地才发现,自己因为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并产出了作品,自己反而对编程有了兴趣。自那以后,我才明白,兴趣带着必要难度克服问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之后我参加共读,报名学习线上活动,出发点不再是兴趣,而是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成长,而每次的成长都让我对新的知识,潜在的不确定性越发好奇。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7天#

我的人生意义是“多元,求真,求善”。“多元”是我想要体验人生百态,并且努力给我的家人带来幸福;“求真”是我想要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能够更清楚地看待事情,并以此教育我的孩子;“求善”是我认为“达则兼济天下”,我希望我做的有价值的事情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从而改变他们的困境,让他们变得更好一些。

跃迁实验对我来说是构建我个人秩序感的一种方式,我也想检验自己是不是能够真的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完成一件事,并且是不能有借口的,不留后路的完成这件事。在跃迁实验中其实也有很多额外收获,比如每天阅读日更就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并且根据问题进行反省。因此,跃迁实验对我来说是一个抓手事件,一方面培养我的秩序感,一方面让我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己。

跃迁是帮我实现个人成长的高效方法,它给我带来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让我明白一个人想要达成目标,除了要努力实现“精进”和逐步“迭代”,还要学会用趋势和规律来帮助自己实现跨越式成长。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8天#

一、借助一个平台实现自己势能的拉升

要借助一个平台实现自己的势能拉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认为现在就要开始积累势能,持续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具体方法如下:

1.研究平台使用的呈现方式是什么

比如幕布是思维导图平台,process on是流程图平台,简书主要是写作平台,那么我应该用符合平台呈现方式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的作品

2.设定高标准,以作品的态度来要求自己

保持必要难度,每一次的内容输出都要求自己以作品而不是作业的态度来对待,先做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逐步迭代,并且输出时要考虑让对方明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3.现在就开始做

释放势能,首先自己得有势能,如果能力积累不够,就要持续耐心地先积累势能

二、识别平台

在选择平台前,我需要分析这个平台是不是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如果要求的技术和我具有的技术不一致,那么我会放弃这个平台,比如我不会发表一些关于大数据的文章。

此外,平台要有一定的筛选机制,否则自己用心作出的作品未必能够传播出去,互联网时代从信息爆炸的角度来看,并不利于高质量信息的传播。因此,我会选择简书,幕布这样的平台。

三、通过幕布展现自己

如果通过幕布展现自己,我想应该用到永澄老师之前提到的三点:有效的内容,清晰的结构,适当的呈现。并且保持持续产出,让自己的作品能够高频率地暴露在幕布公开的平台。

从这个目标出发,那么应该着重培养自己四项能力:

1.通过读书,比如《跃迁》和《思考快与慢》共读,使用幕布记录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内容

2.使用结构化表达的方式,比如金字塔模型,标题级别的正确使用,清晰表达内容的结构

3.使用一些适当的呈现方式,比如图片,背景色等美化方式,突出重点内容,让读者一眼明了。

4.建立秩序感,每周产出3篇高质量幕布内容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9天#

前一段时间一致保持每天做以下几件事情:

1.得到专栏阅读

2.英语文章早读

3.编程

4.阅读“永澄老师”日更

5.《思考,快与慢》共读

6.写反思

看起来好像不多吧,但是真的把每件事做到自己满意的标准真的只能一减再减。

由于每天都这样做,我脑子里就有一个概念叫“坚持”,坚持这个词怎么听也是心里不愿意的感觉啊。慢慢地自己也懈怠了,经常这件事完不成,那件事不想做,更让我不舒服的是每件做完的事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

按照永澄老师和《跃迁》一书中提出的“专注”和“开放”的策略,我会这样做:

1.确定每天必须要做的三件事

这个过程很痛苦,我必须面对我能力有限,时间有限的现实,认真思考后,我暂时放下了“得到专栏”,英语文章早读。因为,我明白仅仅有启发感不去实践是没用的,而且当下的我更需要的是提高理解力,用心工作,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另外,反思和回答“永澄老师”日更留下的问题可以当作一件事情来做。

因此,最后剩下三件事,分别是:

编程,共读活动和阅读“永澄老师”的日更

2.设定高标准去完成这三件事

接下来保持必要难度,以有结果,可交付,可分享放大的方式,来完成这三件事。

3.每周和朋友交流

我和朋友有个每周交流会,每次我的心得感悟和疑惑等都会在这个交流会中分享出去。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0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回答:

1.意义感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但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很大,想要让自己慢慢朝着目标去努力,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防风险,因此,通过规划目标达成路径,明确关键成果,安排任务,按计划行动,一步步落实成可以做的行动,防风险等一系列的步骤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对自己掌握的资源,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全盘了解。另外,建立秩序感也是为了应对内心的小我对自己的理念的动摇。

2.感性的自我

人有三个自我,分别是理性的自我,本能的自我和感性的自我。而它们三者组成了一个完成的整体,就像一辆马车一样,理性的自我是骑手,本能的自我和感性的自我是两匹马,我们不能一直保持理性来对抗本能和感性,和它们对立起来,从升维的角度来看,理性的我应该和感性的我,以及本能的我友好相处,共同协作,这样马车才能跑起来。

因此,当内心的小我跳出来的时候,先用理性去和它商量延迟满足,如果内心的小我的力量很大,那么说明自己的意义感可能需要重建,按照永澄老师的方法来,要么慢慢调整回来,要们强行建立意义感。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1天#

假如我在最重要的活动中,突然发烧,我会根据认知消耗的程度来判断我应该做什么:

1.首先,和久未见面的好友,恩师,知己是一定要去的,这样的聚会不会太烧脑,自己除了和他们闲聊解闷,增进感情,还能够获得一些新认知。

2.如果是参加一场非常重要的课程分享等,或许我就去听一听,然后向分享嘉宾请求一份分享资料,在身体好的时候再去研究。

3.如果是娱乐活动,我很可能就会在家休息,好好调整一番。

我最想要的是寻找世界的真实,获得那种世事洞明的察觉力,并且让我的家人过得幸福。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得上,在家陪父母孩子,读一读各个领域优秀的书籍,还有一帮可以交心的朋友和老师更让我欣慰。

为了达成这些期待,我必须付出我的很长一段的时间去成长,去和陌生人进行价值交换,去积累个人能力,去打造个人品牌。因此,我必须认真对待未来的人生,将注意力专注投入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持续地成长。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2天#

如果说有谁经常会用爱的名义绑架自己,控制自己。我想这个人应该是母亲,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选择工作,还是恋爱结婚,母亲总会说:“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啊。”很多次,因为她的这句话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去向何方。

后来,我和父母坐下来谈谈,把我自己的关于人生的发展,选择配偶的标准都详细的说出来了。他们怕我累,希望我找一个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踏踏实实工作,而我想的是人生还可以更加多元,我期望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父母希望我找一个高学历,家境不错的女朋友,而我想的是高学历不代表她有智慧,也不代表好品质,我更看重的是人格,物质方面两人互相扶持是可以过去的。

后来,我说服了我的父母,因为爱他们对我有所控制,也同样因为爱他们对我释然了。现在回首看那时,决定我的选择标准的是我的价值观。

所以,当有人用爱的名义绑架我、控制我,我可以和他好好谈谈,表明我的价值观,如果他能明白和接受,我很感激;但如果他不明白或者依然阻止我,我依然按照我的价值观去做选择,即便会伤害到对方。因为,我不可能使得所有人满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3天#

“做事从价值出发,而不是兴趣出发”,这句话一直在鼓励着我,它听起来没有那种让人充满激情的能量,但是每当我陷入迷茫,动力消减的时候,它都能抚慰我,让我能够重新站起来。我羡慕那些生活过的美满的人,那些自由的人,然而我明白那些都是结果,而我如果想要那种生活状态,我就必须付出,来交换“价值”。所以,现在我做事情时,知道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给的反馈是延迟的,我必须适应这种延迟,才不会任由自己的注意力被外界刺激碾碎。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4天#

永澄老师提到的三种能量不足的原因我都有体会:

1.意义感缺失

去年的下半年是我这么多年以来最难度过的时段,因为我找不到人生发展的方向,曾经换过两份工作,都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父母也训斥我,认为我不好好工作。后来,我去找我小叔,现在看来他就像我的导师一样,帮我我分析自己的问题,鼓励我。后来,我才明白自己的问题来源是自己的认知没有更新过。

2.价值感缺失

我刚开始对待前两份工作时,全情投入,憧憬未来,可一年多以后,那股冲劲没了。我对工作给予的厚望太高,但是工作本身没有给我带来价值感。因为枯燥低难度的事务,不和谐的团队氛围,我最终离开了。

3.内在冲突

在遇到永澄老师之前,一直觉得做多才能得多,结果时间一长自己的系统发生了紊乱,不是情绪波动,就是身体劳累。尤其是觉得每件事情都要做却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内完成,那种内耗最自己的损伤最大,好在,我现在明白了“做少得多”的“非线性增长”理念。

我在没有能量的时候,一般会让自己暂时休息下,等到状态回归或者做一些能带来价值感的事情,补充自己的信心。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比较适合我。

今天的日更给我的启发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太悲观,其实还有资源可以用,我们的导师,圈子,密友都可以帮助自己。

今天在读完这篇日更时,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并且有了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但我的自我修炼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行动是按照《跃迁》中提到的高手的内在修炼方法来进行自我修炼,并且继续依照永澄老师的月目标制定方法来筛选最重要的事情,“做少得多”,一步步地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多元,朝着期待的方向变得更完整。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5天#

去年在开启新认知之后,我意识到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就按照所谓的“个人计划”把一天安排的满满的,每天都工作学习10小时,坚持了几个月,发现出了问题:

1.身体开始罢工了

每天的长时间工作学习,让我感觉到身体非常疲惫,并且我是一个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因此时常觉得乏力。

2.本能和情绪开始抗议了

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个人成长上,娱乐休闲没怎么做,我的本能开始抵抗不了外界刺激,情绪也开始波动,最后连续休整了好几天,才恢复状态。

3.家庭对我的表现不满意

追求个人成长固然好,但是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我的家人过得幸福,但是当时我基本上没怎么陪过他们,又怎么让他们幸福?

现在回头看看那段日子,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是“贪婪”,想要短时间改变现状,殊不知掉入了“做多”的陷阱里而不自知。

所以,我觉得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自己最重要的人的感受,不能只考虑自己想要什么,毕竟和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才是我的追求,“工作和学习只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

看完永澄老师的这篇日更,我觉得自己也有必要调整下自己的每日安排,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今天成长了多少,而是做好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6天#

一、如果要写专题,我会优先写下面两类:

1.专业内

准备写一些关于编程前后端的问题解决流程,分类整理形成专题

2.个人成长方面

准备写自己的认知改变,并将学习到的工具、方法、模型分类整理成知识晶体,并附上践行之后的心得。

二、如果要联机写作,我需要做如下准备:

1.每天思考并输出一些

共读思考,每日反思等都是不错的自我修炼方式,用对待作品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输出

2.结识一些同频,有共同价值观的战友

这些战友之间的信息度不要有太大的重合,这样就可以对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容易迸发创意。

3.想好专题结构

专题结构暂定背景,示例,感受的方式,后面根据需要需要继续调整或者思考并采用更合适的方式。

4.反复修改,整理出成果

刚开始不需要追求太完美,先做出最小可行性产品,并交与他人阅读,对其中难懂的,有争议的,可以继续调整,最后产出成果。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7天#

今天的日更有两句话我深有感触:

1.“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强大”

我以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虽然做事情很积极,但容易跑偏,并且掉进了“做多”的漩涡里,后来我学习编程,并且在决定在编程的方向持续积累。但是,我之前的工作和编程的关系不大,所以在求职的时候对方都是先问我转行的原因,然而即便我说了他们也不认同。

索性就不刻意去解释了,一次次的打击并没有让我放弃,相反每次面试后都对自己的面试过程做一次全面的复盘,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形成方案调整行动。

那些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2.“如果你要和你爱的人一直在一起,最重要的不是乞求,而是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陪伴。”

我有一个相似的理念就是“女生不是追的”,我认为一个男生如果想要得到女生的芳心,那么这个男生就应该变得足够优秀,至少是有几个方面是女生喜欢的。同样的,生活中交朋友,拉投资,找工作都是因为自己的某几个方面比较优秀,然后才得到了对方的认可。所以,我认为与其花大把的时间去讨好对方,不如专注提升自己。在"因上"做好自己,那么金钱,地位,权利,爱情只不过是随之而来的结果而已。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8天#

最近几天在用编程工具搭建“购物网站”,按照今天的日更的三类成果来理一理思路:

1.项目管理可交付成果

(1)罗列网站应该具有的功能

(2)按照功能优先级制定任务推进计划

(3)一台安装好了网站开发环境的mac电脑

(4)复盘总结

2.项目成果

(1)一个可以正常运行的“购物网站”

(2)整理实作过程中未解决的疑点

(3)总结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案

3.成果生成方法

(1)整理每个功能实作的流程,整理到自己的知识专题中

(2)分析一个“购物网站”搭建的主要步骤

写到这里,感觉到永澄老师真是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前只是注重项目成果,跃迁活动前,明白了成果生成方法的重要性,今天又从永澄老师这里明白了项目管理的可交付成果的的重要性。这种方法扫除了我的部分认知盲区,接下来每次做事都尝试从这三类成果去分析并实践。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9天#

以我们的50天观察实验来说吧,我的白箱系统展开来看有下面几层:

1.将永澄老师的日更读完,有时甚至将相关专题的文章读完,这样我能形成关于日更所阐述的知识专题的一个概览,不至于片面应用

2.读完之后,深入思考,然后留言。每次这样做,都能够扫除一些认知盲区,但是这时候新认知还没有加固

3.实践,通过实践来不断强化新认知,让它和自己的生活发生关联,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参加50天实验的这些天,最让我受益的是永澄老师提供的真知灼见,它是二手信息,也很靠近知识源头。在这个跃迁观察实验群中,毫无疑问永澄老师是领导者,他的白箱系统远优于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将知识形成专题,构建成知识体系

2.以慢为快,持续产出作品

3.高维度看待问题的视角

我接下来会继续跟着永澄老师学习,将自己的大脑中的垃圾清理下,碎片整合下,一点点地优化自己的白箱系统。


#观察永澄50天实验-50天大结局#

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找出原因、正确决策以及获得相应的改变。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系统思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理解是判断、决策和改变的

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事物,那么接下来找原因、做决策以及产生改变都会有一定的偏差。

记得原来在得到听刘润老师谈论韩都衣舍的设计部门、供应链部门和电商部门因为衣服销量不好互相踢皮球,最后解决的办法是把三个部门打散成260个小组,三人一组,做得好给予奖励,做得不好则解散,最后韩都衣舍却做得很好。听完这个案例,刘润老师从“战略”,“组织”,“个体”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听完他的分析后,我立即联想到了“系统思维”:

1.将部门打散成小组,其实就是改变了系统的关系和结构

2.打散成了260个小组,产生了大量元素

3.元素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做得好给予奖励,做得不好则解散

4.功能涌现—组织被激活,设计出了很多高销量的衣款

如果没有系统思维,那么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理解这个案例,无法理解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更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决策就是正确的,并且得到了好的改变。

让我最受益的是用“系统思维”来理解“做少得多”这件事,输出只不过是结果,要去寻找“原因”,那么原因是在输入端和系统端,而如何优化系统端就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这时候采用RSQC,必要难度,刻意练习等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系统的关系和结构(人、时间和精力、知识、价值),从而优化了系统,获得了“得多”的结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