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三的某次集会上,教导主任用《阿甘正传》来做论据,谈到阿甘的经历并称之为励志,我却在台下直摇头。励志,应该是这部影片给大多数观众的直观感受。看着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智儿童逐渐成长为越战英雄、商业大亨,谁能说他不感到激动呢?然而在我心里《阿甘正传》从来不属于励志电影,它充满温情,但一个没有觉醒自我的孩子,一个完全虚构的经历是毫无励志可言的。
影片中福雷斯·甘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Mama said”,妈妈说人生是一盒巧克力,妈妈说做傻事的才是傻瓜,妈妈说每天都会有奇迹……似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早已在母亲口中得到解释。阿甘继承了母亲的价值观,他没有所谓的“拿来主义”,一味接受母亲的思想。
片尾主人公说出略显生硬、分量不足的台词,看似对人生有所思考有所改变,结果也是在一句“But I miss you”的告白中,笼统不清地掩盖了人物价值观上的空白。
行动上,阿甘同样是被动接受的一方,他的目的并不明确独立。进入橄榄球队是因为恰好被教练发现潜质;继承布巴的意志开启捕虾事业;选择长跑的原因自己也不明白。他与珍妮的爱情看似主动,但别忘了这段恋情完全是在女性主动献身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以说阿甘从影片开头到结尾,内心世界并没有太大改变,他始终是一个听妈妈话的孩子,有动机而没有目标。
除了缺乏主人公应有的能动性,福雷斯·甘所经受的挫折少得可怜。作为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因为运动天赋而能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在越战中也只不过是屁股上挨了一枪。相比较之下,珍妮的悲惨童年与长大后坎坷的经历,丹中尉失去双腿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等到后来尘埃落定,珍妮和丹中尉走出阴影过上美满生活,这才是一个励志电影主人公应该有的模样。
最致命的在于人物的不真实性。电影本身即是虚构想象的产物,励志电影要在虚假中创造出令人信服的真实形象,才能真正激励人前行。反观影片中的福雷斯·甘,看着他在荧幕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不断被重复的套路,因缘际会,一个低智儿童成为出色的橄榄球选手,一个出色的橄榄球选手成为越战英雄,越战英雄成为百万富翁。在模式化的叙述中,人物事件的真实感逐渐减低,到最后阿甘的形象只剩下空而大的头衔,沦为影片串联起美国历史事件的线索。
是的,它有着人文关怀,阿甘孩子般的淳朴执着,对不幸者的包容接纳,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浪漫爱情,人们很容易就原谅故事情节上的不合理,对主人公所得到的一切感到理所当然。“算了吧,他是个傻子,傻人总有傻福”,于是错把荒诞当作励志,把圆满的结局作为安慰剂来麻醉自己,然后转身一头扎进并不理想的生活。
对于福雷斯·甘来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不管下一颗是什么口味的,总归是无毒无害的甜食,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像珍妮或丹中尉一样,得在生活里挣扎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