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明朝的抗倭名将。人们大多数了解的都是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精通政治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他立足现实,明白个人力量中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文官制度,避免增加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才能发挥所长,去做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
虽然生前风风光光,但是死后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殊荣,反而有些凄惨。可以说,明朝的武官结果都不太好,这都源自本朝的政治特色--重文轻武。
明朝时文官当道,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已经开始形成的趋势。对于文官来说,他们认为从国家到个人不应把力量作为权威,如果非得用武力去解决问题,那无疑是失败的象征。而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是他们施政的前提,也就是中庸之道的处世原则。武官和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由于所受的训练和战争经历告诉他们,必须具备准确的选择能力和决心,进或退毫不犹豫,只要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而这些在文官眼里却不值得一提,又由于对武官的轻视,所以即使在明朝将领们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过一篇精彩绝伦的长篇文章。
正是文官的一元化,也体现在了将领的选拔上。本朝的武试是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取得进身之阶,而文官主持的笔试居然是粗通文字,与军事领域毫无关系。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所开办的“武学”,也是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内容讲授的。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实在是很难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军政方面,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交通各项也都统统由文官主持。
在这种军事体质下,明朝被倭寇反复进攻也不足为奇了。不仅军事体制上的缺陷,组织上无能造成装备落后,所以最初倭寇入侵时,他们基本战无不胜。
而戚继光的出现,慢慢扭转了这种局面。政府开始明白事态的严重性,着手为戚继光组织新军提供了招募和训练费用。严格的纪律和专业的训练方法,让戚家军成了一支全能且长久的军队。他训练的这支新军,除了娴熟技术外,每个士兵分工合作,加上各种武器的配合,可以轻松攻破敌人的防线。
戚继光的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两位有力的支持者-张居正和谭纶。首先说说谭纶,进士出生,由于职务需求和个人爱好,他深谙用兵之道。所以在戚继光提出幕兵训练计划时,谭纶非常赞赏且支持,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军需装备,这是戚继光很难通过个人力量在朝廷上获得的实质性帮助。
另一位支持者--张居正,我们之前分享过他是明朝首辅,万历的老师,杰出的政治家,戚继光得到他的帮助相当于如虎添翼。为了让戚继光名正言顺,张居正力排众议,任命戚继光为总理蓟州军务,而在任职期间不到三年,他就安抚了周边部落,俺答也放弃骚扰政策。
在明朝的军人长期处于文官的压制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高级将领也很难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但是,戚继光抓住了两位贵人--谭纶和张居正,有了他们的支持加上自身本领硬,才能有这一路的过关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