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泛心论,一个很常见的反驳是,它不是一个可证伪的理论。确实,因为它不是科学,它就是哲学啊。这种理论并不声称它有什么新的,别人不知道的经验上的发现,它所用的材料和证据都是一般当代人达成共识的物理学,生物学等等的知识,它真正不同的地方在于对这些经验上的证据的另一种解释。
有些时候,人们会对一些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产生争议。比方说一些人讲了一些亲身经历的鬼故事,另一些人则会一笑置之,觉得这些故事原则上来说都是虚假的。不过好在,假如读者理解了我前边17节的内容,我并没有要读者相信任何一件道听途说,我所使用的经验事实都是大家都无异议的,只不过我对它采取了一种非常陌生的解释。这就是哲学的好处啊!我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争议中的经验事实,我只是觉得这样才是更合理的解释,那么我就可以确认这个结论是对的。现在却反过来要求我的理论是要可证伪的o>_<o是不是要逼我讲几个鬼故事?
这一节说的是形式和质料的区别,最早提出这个区别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不过因为“动力因”和“目的因”和我要说的没什么关系就先忽略了。质料和形式的二分法是相当重要的。直到今天,心灵哲学里依然有一个受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派别。叫做“形式质料论(Hylomorphism)”。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质料就像是人类的肉体,而形式才是人类的灵魂。我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每个人的性格,志趣,偏好,习惯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些独一无二的个性会和独一无二的灵魂绑定在一起,这个灵魂会在肉体死亡后消逝,但只要某一天,比方说上帝,把一个那种性格,志趣,偏好的人复活了,它独一无二的灵魂也跟着复活了。
大家这里可以猜猜我是怎么看的?我认为这种至今依然有强大影响力的观点是有误导性的。其实“我”不是形式,“我”是质料。试想一下,一个精确复制了我的性格,志趣,偏好,习惯的克隆人,他不可能就是我,因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这种情况,我和我的克隆人就是形式一样的物体,但是我们的“根本我”依然是不同的。同样的,我可以变成不同的性格,志趣,习惯,我可以不再是人,这样也就没所谓性格的说法了,我可以变成一只鸟,一条蛇。这就像一块木头被砍下来被刻成一个人偶,摆在一个客厅里,过了十几年后又被扔进垃圾一样。“我”就是质料。
如果结合第二到第四节的内容,肉体持存论对应于“我”是形式--质料复合体;心理持存论对应“我”是形式;简单持存论对应“我”是质料。在今天,有些人想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获得永生,他们把自己的细胞冻结后藏起来,想着等到有一天克隆人技术成熟以后,就可以把自己的细胞取出来克隆出另一个自己,这样自己就复活了。
如果洛克式的心理持存论是对的,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复活。但它肯定是错的,因为假如你复制了十个自己的克隆,难道说你同时存在于十个不同地方吗?一样东西很high-tech并不能保证它就是对的。科技日新月异,每过几百年人们对什么是科学就有新的认识。
今天刚刚去看了一个古埃及文物的展出,想来古埃及人是肉体持存论的拥护者,古埃及人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自己亲人的尸体,因为他们就害怕一旦肉体被毁坏,灵魂也会被毁坏。看展览时最深的感触就是,保存尸体的技术在几千年前绝对是高科技啊!一般老百姓怎么可能懂得保存尸体的那些复杂的工序。此外,对尸体不同部位的保存也看出古埃及人的“科学”,比方说他们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心脏,但却不怎么保护大脑,因为他们认为灵魂是位于心脏的。此外,未受教育的一般老百姓也不懂得写那些象形文字的咒语啊。
只可惜,纯粹的高科技无法保证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假如有一个洛克主义者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自己的细胞,想着在未来自己能够复活,我会觉得本质上他和那些古埃及的贵族是没有区别的。
但这不要紧,对大自然来说,“根本我”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除了第六节的证明,我还可以借用经典力学的图景来表达一下。在经典力学里边,没有一个粒子会产生或消灭,质量守恒,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是一个粒子组成的复合物拆散,然后组成另一个复合物,我们认为那个东西消灭了,但其实没有任何东西真正被消灭,所有的东西不过是在转换而已。既然“我”是质料,它也只会历经变化而不会朽灭。
我试着看类似的道理在现代物理是不是成立的,有段时间我非常在意一些什么“重子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这些东西,不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后来想到了第六节不朽的第二个证明之后,也就放弃了纠结。
虽然我不是现代物理的专家,不过下一节我还是想秀一秀我对量子力学的理解o>_<o保证绝对精彩,后边我会谈谈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后边的部分就不完全是哲学上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