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欢迎来到新父母大学,我是樊登,今天我们进行第十讲。
这一讲和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大关系。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从幼儿园进了小学以后,很快就出现了学习能力的偏差,有的孩子会学习,不用怎么使劲也能成绩很好,可有的孩子,父母陪他写作业、天天盯着他,但孩子就是学不会呢?
为什么小时候同样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上了学以后会在学习能力上差这么多,会“输在起跑线上”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语言,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大脑发育的影响,有一本书能够帮我们揭示这个秘密,叫作《父母的语言》。
这本书的作者以前从事的工作,是给儿童做人工耳蜗手术,很多小孩子天生失聪,听不到声音,这些孩子稍微长大一点以后可以换一个人工耳蜗。但是作者就发现,换了人工耳蜗之后,有的孩子能够恢复语言能力,恢复得很好,你甚至看不出来他曾经失聪过,但是有的孩子就学不会,虽然戴上人工耳蜗,完全可以听见外界的声音,但是他就是不会说话。
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他就观察这些孩子的家庭,他发现,凡是那些戴上耳蜗以后学会说话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是非常多的,而且兄弟姐妹也会经常跟他说话,而学不会说话的孩子,要么是戴耳蜗的时间过晚,要么是家人说话很少。
另外,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关于小儿白内障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患有白内障,等长大后做手术把白内障拿掉,一些孩子依然看不到这个世界。
用进废退的神经元连接
实际上,从光学的角度来说,去除白内障的孩子应该是能看到东西的,但为什么这些孩子还是看不见这个世界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大脑当中的神经元连接是用进废退的,也就是说,当神经元有用的时候,它就会加快连接,连接的速度非常高,小孩在三岁以前,他的神经元生长速度是惊人的,比我们现在要强得多,一个小孩子三岁以前学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一生中所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所以,那个时候大脑在快速地发展,在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大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节省能量。
当大脑发现有些神经素好像没什么用的时候,比如,眼睛长期患有白内障,大脑就会认为视神经的通道没什么用,没用怎么办?关闭。
当神经素关闭以后,就算把光学通道打开,也没法再建立连接了。耳蜗也是一样,一个孩子长期没有听觉,他这方面的神经慢慢就关闭了,以后再恢复起来就变得很困难,而这个阶段就发生在三岁以前。所以,三岁以前的家庭,才是真正决定这个孩子未来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个地方。
作者做这方面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大量志愿者家里放了录音机,录他们的谈话,录完以后分析他们的词汇,分析他们在说什么话。结果发现,那些脑力工作者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普遍学习成绩会比体力工作者家庭的孩子要好一点。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统计,会有特例。
脑力工作者家庭放的录音机,录回来的语言分析结果和体力工作者家庭的录音结果做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两类家庭中的孩子,在三岁以前相差了3000万个词汇量。
脑力工作者家庭的父母,家长会跟孩子不停说话,就在这个孩子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不停地说:“宝贝你看到妈妈了吗?”“这那是什么?”父母在给孩子不断解释、不断地说,使用的词汇量极其丰富。
然而,在福利院里的孩子,或者是父母都从事着重体力劳动,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家里,一个老奶奶陪着孩子,也不跟他说话,或者把孩子丢给电视的那种家庭中,孩子所接受的来自父母的语言,竟然相差3000万个词汇。
这不是说3000个不同的词汇,各种词汇的可以重复出现,但是,3000万的词汇量差距太大了,这3000万的词汇量,决定了这两种家庭的孩子的大脑神经元连接的数量不一样,这就导致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不同。
有人说:我把孩子扔给电视,电视不是也说话吗?电视跟这个孩子也在不断讲话,难道不行吗?不行。
孩子学东西靠的是反馈,也就是说,当父母跟他讲话的时候,小孩子呵呵一笑,然后父母也跟着笑,孩子才会觉得“我理解对了”,或者小孩子皱眉、哭,父母也跟着皱眉,小孩子就会觉得:对方能够理解他。所以,当孩子把自己的表现和外在的世界建立起来连接的时候,这个连接才是健康有效。
看电视为什么不行?电视里边的卡通人物互相打架,小孩子跟着笑或者跟着学样子,电视里的卡通人物没有反应,孩子就算冲着电视大喊大叫,电视也没有反应,所以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喊得对不对,根本不知道某些词是什么意思,所以他没法在头脑当中把这个词和实际生活当中的表现结合起来,神经元连接没有打通,这就是问题所在。
语言的引导 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力
另外,这本书里边还揭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家常说的女孩子学数学好像不如男孩子的问题。女孩子数学天赋不行,男孩子学数学厉害,或者男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比女孩子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你到高中去把男生女生放在一起统计,似乎男孩子的数学成绩就是比女孩子要好,但这真的是在生理层面有差异吗?男生天生就是比女孩子学得好吗?并不是。其实不是男性的头脑更适合学数学,女性的头脑不适合,造成差异的关键还是在于语言,父母跟女孩说的话,和对男孩说的话不一样。
当一个女孩子从小被当作女孩培养的时候,大人跟她说的最多的话是“美不美?漂不漂亮?好不好看?你喜欢这个颜色吗?妈妈爱你”。说的大多是情感、审美一类的词汇。
而对于一个小男孩,家长经常问“这是几?你数一数有几个?这是方的还是圆的?”等等。所以,是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选择的词汇不同,导致孩子后来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能力。
因此,如果你希望你的女儿将来学数学不要那么头疼,你在她小时候也得跟她讲数字,比如,每天系扣子的时候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这是方块,这是圆形的,这是扁的……”让她了解数字、空间。
作者的团队还研究了中国和美国的区别,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数学比美国孩子强那么多?这是在考试中一看就能看得出来的,原因就是中国孩子在小时候,父母跟他们讲的关于数学、逻辑、空间的话,要比美国父母多得多。
所以,父母的语言决定着孩子大脑当中神经元连接的丰富程度以及连接的方向,这是我们社会非常宝贵的一个资源。而这个连接建立的最有效的时间,就在三岁以前。
我有一次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那个司机跟我聊他的孩子很难管,我对他说:你现在下功夫不如你三岁以前多下功夫。他就笑,他认为,孩子三岁以前什么都不懂,所以根本就不用管,他们在孩子三岁以前,把孩子直接送到姥姥家待了几年,然后才接回来,后来发现特别难管。但实际上我教育孩子的经验就是:你一定要在三岁以前下足够多的功夫,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
你要跟孩子说足够多的话,给足够多的陪伴,帮他去反映情感、建立连接,然后让他跟你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爱的关系,这全都是在三岁以前就要解决的问题。
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我知道有很多父母会想:我的孩子都已经过了三岁了,怎么办?
虽然我们不能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但是现在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当然是十年前,其次,就是今天。
现在你知道了这件事情,你就开始加强跟孩子的互动,增加跟他说话的语言和频次,同时,你要知道这个社会上不只有你的孩子,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们如果能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孩子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这是整个国家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我们说到国家的财富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煤炭、石油、矿产,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财富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每个人所说的话,就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决定了这个孩子将来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上一个好的大学,这个是不要钱的财富,你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的。
我们观察很多家庭,发现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言太过简单粗暴,这也是很大的问题。
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描述性的语言出现的频次特别高,而且各式各样的词汇都有,涵盖的面很广。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妈在郊区上班,我坐在自行车后面,我妈妈骑着自行车一路上都在说话,一路上不停跟我讲话,看到什么就讲什么,路过哪个村庄,见到一条什么样的狗等等,所以我相信我小时候听到的词汇量是超过了3000万的。
但是很多家庭的父母,因为语言比较贫乏,所以跟孩子说话说的都是:“不要动,放下、别捣乱、你这熊孩子!”把这些家庭里的录音拿回来听,你会觉得当个孩子真糟心,每天耳边充斥的全都是指责,全都是阻止,全都是“不要”。你想这个孩子能建立多少不同的联结?
过去有一个广告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听不得“起跑线”这个词,大家认为这让家长们很焦虑,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也没有错,但是你要知道:孩子的起跑线并不是学区房,并不是父母有多少钱,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你的认知,是父母有没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改变,愿不愿意为了孩子去读一些书,这个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你们的家,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区房”。
父母语言的3T原则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3000万词汇有多大的力量以后,接下来,我们就知道怎么能帮助孩子,怎么正确培养他,让他能够建立更丰富的连接。
父母的语言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3T原则:
什么叫3T原则?举了例子:我们晚上陪孩子念绘本或者读书,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很多父母读书是拿手指着书这么一直念,这有个好处,可以孩子认识字,但是许多在念的过程中不让孩子说话,孩子一插嘴,父母就说:“别说话,听我念完。”似乎觉得“念”这个事更重要。不对。
3T原则里边的第一个T,叫Tune in,也就是“共情关注”。
首先,你得能够愿意倾听孩子说话,当孩子说“妈妈我听不懂”。你可以说:“你听不懂啊?那妈妈念慢一点。”这就是共情关注,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关注他的,他说的每一句话在你这儿会有反应,这时候孩子才能够相信语言的力量。
为什么很多家庭的孩子喜欢撒泼打滚,喜欢躺在地上大喊大叫,或者跟你硬杠?因为孩子觉得说了没用,他在家里说什么话大人都没反应。父母的表现是:只要这个孩子不闹,这事就可以忽略。所以孩子慢慢就觉得语言是最没用的东西,在家里想得到什么东西,“说”都没用,只要不哭、不喊,不跟父母对抗,就什么都得不到。
有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只要孩子表现好好的,就得不到任何东西,因为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没有共情关注,孩子说“我难受,我不舒服,我沮丧,我很伤心”,这些都不重要,大人必须得看到孩子抓狂、耍赖、翻脸了,才会重视这件事情。这种情况进一步会引起权力争夺,要么就是父母无条件的让步,这就是许多家庭没有共情关注的结果。
所以,当父母在给孩子念书、读绘本的时候,孩子有话要说,这是最好的机会,父母一定要仔细地倾听,一定要反映孩子的情感,要理解他,让他知道父母能听懂他的话,父母关心他的情绪。
我们在前面讲第3讲、第4讲,曾经说过,如果孩子摔跤了,你要过来关心他疼不疼,而不是简单跟他讲说“勇敢点、不要哭”。所以,第一个“T”是共情关注,就是你要去跟孩子对话,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尊重他的情绪。
第二个T,Talk more:充分交流。这既包括父母要多说话,也包括孩子要多说话,双方要深入地聊进去。
这个绘本哪天念完其实不重要,刚念了前两篇,孩子就开始和父母聊起来了,越聊越嗨,聊到别的地方去了,没关系。谁规定了这个绘本今天晚上必须要念完呢?但是很多父母就着急,觉得今天晚上的任务没完成,让孩子别说话,然后就一直念,这就没有Talk more,我们需要跟孩子更多地、深入地去沟通、去说话。
第三个“T”,叫Take turns:轮流谈话。我说几句,让孩子说几句,鼓励孩子加入到谈话和沟通的过程中来,把这3T原则发挥出来,父母的语言不知不觉就变多了。
为什么很多人回到家里不愿意说话?其实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累。确实,白天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很疲惫了。以前有个电影叫《阿基拉和拼字大赛》,那是一个非常棒的电影,我建议父母跟孩子都可以一起来看一下这部电影。
那是一个单亲的黑人妈妈带着好几个小孩,阿基拉是其中的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每次只要跟妈妈讲话,妈妈的反应就是:“宝贝我真的很累”。她妈妈确实很累,她是一个护士,干了一天的活,回到家里拿着一杯酒坐在那儿,就是会说:“我真的很累,你们你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所以,这个孩子永远都没有倾诉的机会。
这是一个家庭给孩子造成困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情绪是对还是不对。所以当别人责怪他的时候,他就会自我归因,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不配拥有这一切。人的自尊水平开始下降,就是来自于这个原因。
因此,父母即便很累,也要打起精神来,至少我们要做到倾听,你可以少说几句话,但是你可以问他问题,问他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省很多劲儿,你只要问完开放式问题,他就要说一大堆的话,你只要耐心坐那儿听就好了,耐心地听的过程也是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的技巧
接下来,我们要善用夸奖,我们在第9讲当中刚刚讲过,要夸奖孩子做事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简单的夸奖他的结果,这和终身成长的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可以配合使用。
那么,什么时候批评孩子呢?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一定要指出来,父母如果不指出来,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边界在哪儿,但是你要知道:指出错误的时候,你批评的是那件错误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人格。
比如,孩子说了一句谎,说了一句和事实不一样的话,这时候你可以讲:“你说的这句话跟事实不一样,好像事情不是这样子的。”然后告诉他,什么叫作事实。我见过很多父母喜欢说的话是“你是个骗子,你在骗人”,或者“你偷东西你是个小偷”,这些话都是直指人格的,当你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去伤害他的时候,会大幅降低他的自尊水平,所以,我们要就事论事,讨论事实。
比如孩子今天早上起床晚了5分钟,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说“他是个懒蛋,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人,是一个完全没有自律性的人。”
我见过很多父母跟孩子讲话,就是说“你根本没有自控力,你根本约束不住自己。”
我甚至看到有一天嘟嘟从学校带回来的学校通知,里面写着“由于广大同学缺乏自控力,所以要怎样怎样”,这都是在针对孩子的人格,嘟嘟就很不满意。
所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帮孩子建立边界的时候,需要对事不对人,要多说事实。这个部分可以参考的书,包括我们讲过的《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这都是能够帮助家长正确说话的很好的工具书。
另外,在跟很小的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多用名词,少用代词。什么叫多用名词?比如:“麻烦你把花瓶给我。”你看,这句话帮助孩子建立了一个新的词,这是“花瓶”。但是,如果你说“你把那个东西给我,去到那儿去”,这用的就是代词。
费孝通先生讲《乡土中国》的时候特别有意思,《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一个非常著名的社会学的著作,他说在乡土世界当中,有时候说的话外人是听不懂的,比如,两个女人站在路边聊天,一个女人说“那个人真是有点儿那个”,然后另一个女人说,“我觉得他没有那个,你才有点儿那个”,别人根本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但是她们彼此知道,这就是在这种乡土环境中,不需要那么多的词汇,所以更多的使用代词就好了,甚至全是代词。
实际上,这种代词孩子可能很快就学会了,当你帮他建立了“你我他”的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多的使用名词了,那个东西叫什么,要说出来,这能够帮孩子累积更多新的词汇。
还有,要多提开放式问题。提封闭式问题是人们的一个习惯,因为封闭式问题能够显示出高低的关系。“听懂了没有?吃饱了没有?你冷不冷?”你看,凡是让对方二选一的这种问题,都是封闭式问题。
一个老板在公司问大家“有没有信心”,这就是一个封闭式问题。这时候底下的员工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说“没有”?你肯定得说“有信心”。所以,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也是,“你记住了没有?你听懂了没有?这次能不能做对?”全部都是二选一的提问,这种提问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压力。
我们在“可复制领导力”课堂上就做过这样的模拟,就是让一个同学问另外一个同学三个封闭式问题,再让这个人反过来问对方三个封闭式问题。我问什么感觉?回答是:不舒服,受不了,我讨厌这个人。
封闭式问题会给对方带来压迫感,但开放式问题不一样。
今天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觉得妈妈今天做的饭怎么样?你看完这个电影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都是开放式问题,当你能够问对方开放式问题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被尊重,这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而且开放式问题能够问出对方一大堆的话,所以我们需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要让他更多的说话,父母就要学会这种开放式的问题。
3T原则之外的第四个T
作者在书里边还提到了第4个T,他说在现在这个世界中仅仅有3T还不够,还得有第4个T。第4个T是什么呢?叫作Turn it off,“把它关掉”,把手机关掉。
父母的语言是我们家庭当中最重要的资源,但手机会使这种资源没法发挥作用。我们在家里经常会看到一家三口或者一家四口坐那儿,各拿一个手机,每个人都不说话,因为大家都在跟手机交互。
手机的确能够占用了我们特别多的时间,人们对于手机的上瘾是病理性的。
大家要知道手机为什么能够让所有人都那么上瘾。你别光说小孩子,现在家里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都拿着手机天天刷,刷得比小孩子更疯狂,原因是什么?
这个叫作“间歇强化”。间歇强化,是一种让人成瘾的训练他人的方法。比如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如果我每次发朋友圈一定会有10个人回复,这个事就不好玩了。他没有形成间歇强化,如果我只要发圈,一定10个人回复,慢慢的我就不看了,因为没意思,我知道每次都是10个人回复。
但是,假如我发了朋友圈,有时候有人回复,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爆掉了——好多人回复,这就是间歇强化。这种感觉会让一个人抓狂,他就会越来越上瘾。
就好像赌场里边的老虎机,如果这个老虎机每次拉下来都有好多钱,那就没意思,那就变成投资了,就不好玩了。最好玩的事情就在于,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是间歇强化的核心。
甚至谈恋爱也是一样,谈恋爱的时候怎么能够让一个人显得特别迷人?这个东西说出来都吓人,你要想让对方觉得你特别迷人,一个有心机、有城府的、学过点心理学的人会给对方间歇强化,时而对他好,时而疏远他,一会儿消失了,过两天又出现,对方就迷惑了,就觉得这人太有魅力了,因为对方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出现,当然,我们说谈恋爱一定要真诚,不要学这个东西,但你得知道有人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控制别人。
手机上给我们带来的反馈,经常就是这种间歇强化的感觉,因此我们就非常容易对手机上瘾。一旦上瘾,你就会发现家里没有人再会跟孩子说话。所以,要适当的Turn it off,把它关掉。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创造、规定一些没有手机的时间。
犹太人为什么教育的效果很好,因为犹太人有安息日,在安息日之前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需要聚在一起吃饭,这是仪式。吃饭、喝酒、唱歌、聊天,之后爸爸要跟每一个孩子聊这一周的学习情况,这一周有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也需要这种时候,把手机放在一边,和家人相互深入交流。
所以,Turn it off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本节内容回顾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这一讲对于所有的家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那些会忽略陪孩子说话的家庭更重要。
但是我们更担心的是,这样的家庭可能很难有机会听到这样的课程,因此,我希望能够听到这个课程的家长,可以把这个课程传播给那些家庭,甚至就把这一讲单独拿出来给他们看一看,让他们知道:不能够把孩子简单地甩给一个精力不足的老人,也不能够把他简单地甩给电视,或者把他扔给幼儿园就不管了,有的幼儿园老师都不跟孩子说话,就让孩子坐那儿看动画片,这会妨碍孩子头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忽略了他三岁以前将大量把词汇和实体建立连接的机会。那很可惜!因为这个事情是非常难以弥补的。
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陪孩子,跟他在一起,说更加丰富的词汇,跟他不断地交互,也让孩子多说话,父母更关注孩子的情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关系到孩子大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说,我们把孩子扔给老人是没办法的事,但是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力的问题。老人体力不够,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老人希望孩子能消停一会儿就消停一会儿,他能让孩子怎么消停就怎么来,而且,当体力不够的时候,人脾气也会很大,人一累的时候就容易发脾气,老人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原因都在这儿。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最好还是自己多带带孩子,你可以请老人来帮忙,也可以请一个阿姨来帮忙,但是你下班以后一定要跟孩子多说话。
这是我们这一讲的核心宗旨,父母的语言和孩子大脑的神经发育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父母的语言。谢谢大家,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