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反感那些动辄教人“要改变自己”的说教。而最近我发现,那些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几乎都在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付出行动。有一句俗语说,你自己要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不同的是,有些人愿意走出舒适区,去接受挑战,而另一些人则一直躲在里面不愿出来。有一位小米创始人雷军10多年的金山同事说,“这几年雷总彻底变了一个人,把自己真的‘倒空’了”。
毫无疑问,很多人都有改变的“意愿”,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我以为这里的关键问题还是人们没有想清楚,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作为企业家,在面对全新的挑战时,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企业家最需要打开的是“心界”。
在我们接触的不少企业家里面,他们常常很困惑:“我们(企业高管)经常去国内外优秀的企业考察学习,按理说已经算开眼界了,但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为什么仍然感到困难重重?”事实上,开眼界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开“心界”,真正开放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灵魂。观察不同企业家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对接交流,我们发现那些真正打开心界的企业家,对知识员工的认识,对“知本”作用的认识,对创新的认识,对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尊重和认知上了一个新台阶。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话是——他们格局更大。
如何改变企业治理结构?很多企业家总希望走捷径,从某某高人(大师)那里找到救命的或一劳永逸的特效药。据我们的观察与分析,完全依赖外部咨询公司或完全靠 企业家自己的领导艺术,获得持续成功的案例极少。那些大型咨询公司拥有非常丰富的、以科学解析人的行为基础的原理性认知和知识库,往往能够通过非常更改的分析进行变革设计,能够设计出一套理性、很科学的管理体系。但实际上这些体系是基于很多对人和组织的假设而理性设计出来的,与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动态环境往往不相吻合。
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大国,那种不接地气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改革注定会失败。有效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变革还是要由企业内部人,尤其是企业家及其核心团队打开心界,带着自身的理想、抱负和掌控能力来操刀设计并付诸实施。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内部中那些活动的、富有生命的信息,对不同层级员工的工作驱动力理解得更深,只有他们才能真正调动和激发全员的潜能。
所以,我们看到那“不让雷锋吃亏”、“力出一孔,得出一孔”的华为,“点点滴滴关爱员工”的海底捞,其治理结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体系,对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维护,既科学又艺术,首先符合科学,然后进行艺术升华,非常符合国情。这种充满鲜活艺术性的、接地气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很难只靠咨询公司来解决。当然,很明显的是,专业咨询公司在华为的管理创新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企业变革的核心是企业家自身的改变。我遇到的那些把企业做得极其到位的企业家,做得越好的,就越尊重那些基本的、在本文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他们不会简单的鼓吹“儒、释、道”在企业管理中神乎其神,更不想天天谈哲学、谈王阳明、谈稻盛和夫,也不会将中、西方文化截然对立。应该承认近代工业文化从西方发展起来,其科学意义并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