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丨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统编教材中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生成与教学

原创 胡立新 井水 语文建设杂志 2023-06-15 17:11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6900字,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苏轼作品有7篇,其中诗词共6篇。这些诗词普遍蕴含着自然天理和人生哲理,具有“理趣”之美。笔者从苏轼崇尚表达“理”的创作理念、受庄子技艺自由创造论影响、坚持静观和观物实践三个方面,揭示苏轼诗词蕴含丰富、深刻哲理的原因。本文将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从自然天理引出人生哲理,用自然天理暗示人生哲理,即兴议论人生哲理。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苏轼诗词哲理的教学应该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以类比思维,掌握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生成的普遍规律;二是将苏轼诗词中的哲理内涵尽量“符号化”;三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诗词的哲理意蕴。

【关键词】苏轼诗词;哲理意蕴;自然天理;人生哲理;教学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苏轼作品有7篇,其中诗5首、词1首、散文1篇,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赠刘景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级下册的《惠崇春江晚景》,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六年级上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散文《书戴嵩画牛》,六年级下册的《浣溪沙》。从诗词选篇的思想内容看,它们普遍具有抒情言志的成分,同时又寄寓了人生哲理。广大语文教师对其诗词中抒情言志内容的生成与教学关注较多,而对其中哲理意蕴的发掘与教学思考关注较少。苏轼诗词的普遍特质是:大量诗词中蕴含着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哲理启迪,因而他的作品普遍富含“理趣”之美,具有“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苏轼诗词时,是无法回避其哲理意蕴的。笔者试从苏轼文学创作的理念入手,揭示这些诗词中自然和人生哲理诗意形成的路径,并提出一些教学上的策略,希望能为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的创作生成

苏轼的诗词普遍蕴含“理趣”之美。“唐诗主情,宋诗主理”的观念早在严羽的《沧浪诗话》和杨慎的《升庵诗话》中就有论述。钱锺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1]宋诗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苏轼诗、词、文、赋中都蕴含着大量关于自然和人生的哲理。那么,苏轼诗词中普遍蕴含的哲理意蕴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一,源自苏轼本人的文学创作理念。伟大的文学家都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念,他们在创作理念的指导下理性地从事文学创作实践。苏轼的创作理念是高度重视“理”的表现,极力发掘自然与人生中万事万物所蕴含的“天理”与“人理”,因而其文学作品普遍充满哲理意蕴。他在《答虔倅俞括奉议书》中说:“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文章是要表达客观事物所蕴含的物性、物理的,能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这些道理讲出来就是作者要做的事情。怎样才能深入万事万物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物理、天理、人理呢?他在《送参寥师》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作者需要超越实用功利目的,保持“空静”的心理状态,以无我、无私、无执、无待、无偏之心鉴照万事万物,才能发现万事万物蕴含的自然天理和人生哲理。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评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高度肯定吴道子的画作,认为它们普遍能够在法度之中生出新意,在豪放之外寄寓妙理。在苏轼看来,无论哪种艺术创造,都需要在作品中寄寓“妙理”,他的文学创作实践正是其文学创作理念的显现。

其二,源自庄子技艺自由创造论的影响。苏轼从小就接触到了庄子学说并深受启发,他对庄子的“物化”创造论有着深刻的体认。庄子通过“庖丁解牛”“伛偻承蜩”“梓庆削木为 ”等寓言,阐明各种技艺创造的共同规律:技艺创造者必须以物化、体物的精神,深入认识客观对象的天机性理,然后才能在“以天合天”的自由创造中形成自然天工技艺。庄子所言“依乎天理”,就是要依据对象自身的客观规律行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像庖丁这样的技艺大匠,也是因为遵循自然之道,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才能达到“以天合天”的巧夺天工的技艺效果。苏轼在《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序》中说:“古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轮扁斫轮,伛偻承蜩,苟可以发其智巧,物无陋者。”他告诫思聪和尚,念佛经和学诸艺一样,要注重长期实践,且要像制车匠人与粘蝉老人那样掌握事物的自然规律,还要有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一,这样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道境。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文与可画竹子时的艺术创作状态达到了人与竹合一的物化传神境界,这种艺术创造最能蕴含自然与人生的“妙理”。苏轼的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故能揭示自然与人生的“妙理”。

其三,源自苏轼长期坚持的静观和观物实践。苏轼既吸收了儒家“格物致知”的科学求知精神,又十分熟悉道家“虚静观照”“以物观物”等静观心理,还熟悉佛家“寂照”等观照心理,从而以无利害的“空静”之心观物,发现事物的天机性理。郭绍虞先生在比较苏轼“重理”与苏辙“重气”时说:“求之于理,重在体物,而更须有了然于口与手的本领。”[2]可见苏轼善于观物、体物对其作品“重理”具有重要影响。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说:“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徐复观解释说:“他所说的常理,实出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依乎天理’的理,乃指出于自然地生命构造,及由此自然地生命构造而来的自然地情态而言。”[3]的确,苏轼所言“常理”即是道家所说的“自然”之“天理”。画工能够做到“形似”就不错了,画家则要把握到事物的“自然天理”,这样才能“合于天造,厌于人意”,无斧凿痕迹,形成自然天成之美。苏轼正是能够发现事物“妙理”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高人逸才”和艺术大匠。

此外,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勤勉的艺术实践也是苏轼作品充满“理趣”之美的重要原因。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多读书,多穷理,多写作,也是苏轼作品具有自然天成之“理趣”的重要原因。

二、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的表现形态

对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表现形态作分析探讨,有利于我们掌握这些哲理意蕴生成的某些共同规律,从而为阅读理解和文本教学提供一些规律性的参照。下面就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篇中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表现形态作简要分析。

其一,从自然天理引出人生哲理。先讲自然事物的机理,再讲社会人生的生存哲理,是苏轼诗词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如《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刘景文年近花甲才做知州,苏轼赠诗激励他“老有所为”。诗人选取自然界典型风物荷、菊、橙、橘,将它们置于一年四季流转的秋冬时节予以观照,目的是引出对花甲之年(壮年与暮年之交)的人生思考。自然界的秋冬时节,荷花已尽,荷叶也已败落;菊花摧折,只有花枝傲立寒霜。然而,就在这个百花凋零的时节,大自然中却有成熟的黄橙和柑橘给人们带来的甘甜与美好。人生也一样,壮年时光已过,无法施展才华而未能建功立业;花甲之年有了机会,就应该尽展才华。作者从自然风物之理引出人生哲理,从诗意表达看,苏轼的格物之微、观物之变、体物之妙已是炉火纯青,处处蕴含着他对自然事物天机性理的深入体察。全诗情理交融、自然天成,充满“理趣”之美。又如《浣溪沙》,作者由“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引出“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人生哲理。

其二,用自然天理暗示人生哲理。苏轼有些作品的文字只讲自然事物本身蕴含的自然天理,没有明确讲出人生哲理,但其中蕴含着或暗示着人生哲理,具有含蓄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描写杭州西湖景色之美的经典诗作,诗人的独创性体认就在于对西湖变化着的自然美的发现。在常人眼里,山水美景只有在晴天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游客也普遍喜爱在晴天观景,因为晴天的山水能给人带来清晰的视觉感受。苏轼深谙自然之道,大自然不可能总是以晴天来供游人观赏,因而人要学会随着自然的变化去发现美。西湖的山水自然景色就是这样,无论阴晴雨雪如何变化,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字里行间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西湖山水的这种审美特质是谁发现的?没有苏轼,西湖这独特的山水之美或许不会广为人知。这里面蕴含着朱光潜先生所讲的审美哲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4]又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表面是在写西湖那场突如其来的乌云暴雨,但隐含着的是作者在官场上遭遇的暴风骤雨。苏轼写这首诗时35岁,因为不懂官场风险而遭遇到人生第一次贬谪。诗人描写这场暴雨的凶险,实际上是暗示官场的凶险,但苏轼对自己人生的这场暴风雨只字未提。

其三,即兴议论人生哲理。苏轼的一些诗词直接从对物、景、事的即兴思考中谈论人生哲理。《题西林壁》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四句诗都是在表达作者观览庐山所体会到的认知真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讲自己观赏庐山的效果,后两句写自己观览庐山明白的道理。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从而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认知启迪。苏轼观览庐山所体悟出来的观山之理,已经超越“观山”这个现场实感,从观庐山到观天下山、观万物,从观外物到观自我、观人生,都体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诗人在观山时所体认到的观物之理,蕴含普遍性哲理,启迪人们审慎以观物。

以上几种表现形态只是从教材所选诗词中概括出来的。苏轼的哲理诗非常丰富,哲理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还有禅理诗作,它是以禅悟的形式表现哲理的,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等,在此不再详述。

三、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的教学路径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意蕴对于读者阅读理解而言,既有难易之别,亦有深浅之分,更有人生阅历上的差异,因而从教学角度看,不同学段的教学应该区分对待它们的解读和讲授。总体上看,小学阶段选取的苏轼诗词都是浅显易懂的,其哲理意蕴也是易于理解的,但教师还是应该遵循小学生认知的特点、能力和规律,尽量做到化难为易、删繁就简、逐步深化。下面提出几种教学路径供老师们参考。

其一,引导学生以类比思维掌握苏轼诗歌中哲理意蕴生成的普遍规律。“类比”无论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运用中既是人的心理观察认知能力的反映,也是写作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类比思维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古代哲人先观察、思考天地自然,再联想社会、人生和自身,因而写文章也就有了天人之间的类比表达。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人的文章与谈论,常常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5]引导学生掌握这个规律,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的生成,也普遍是以类比思维创作出来的。苏轼习惯将自然事物的天机性理与社会人生的生存哲理联系起来,以自然天理引发人生哲理。例如,“西湖”变化着的美景与“西施”变化着的美颜即是自然与人生的类比。在《赠刘景文》中,自然界好光景“橙橘成熟”类比人生好时光“老有作为”,也是自然与人生的类比。引导学生以类比的思维来理解苏轼诗词的哲理意蕴,是苏轼诗词哲理意蕴教学可以遵循的规律。对小学生来说,虽有一定难度,却能为中学学习苏轼诗词文赋中更多、更深的哲理思想奠定基础。当然,从学段教学来看,从小学到高中,这种类比思维的教学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

其二,将苏轼诗歌中的哲理内涵尽量“符号化”。“符号化”也是化难为易、删繁就简的一种策略。这里所说的“符号”是指文化符号,文化符号以其简洁明了的内涵易于被小学生接受。将诗歌哲理意蕴符号化,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将诗歌哲理符号化,是指把一首诗中最主要的哲理内涵提取出来,将其抽象为一句哲理名言,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如四年级《题西林壁》,诗的中心动作是“看”字,诗人面对庐山美景,从不同视角去“看”会得出不同的认知效果,很难获得关于庐山美景的整体认知。于是作者得出一种关于人观察事物的认知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面的道理是丰富的,可以作多种深入的阐释:它揭示了人视觉感官的局限性;它告诉人们观察事物不能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从观庐山揭示出观万山、观万物的共同道理,等等。但面对四年级的学生时,不宜作过多的发散解读和深入阐释,而应该将它符号化为一种最基础的哲理启示。例如,教师可以将它提炼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认知哲理。如此类推,《惠崇春江晚景》的哲理可以概括为“人要和动物一样尊重自然规律”;《赠刘景文》的哲理可以概括为“老来得志也可以有所作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哲理可以概括为“外在变化改变不了事物本身的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哲理可以概括为“乌云暴雨不会持续终日”;《浣溪沙》的哲理可以概括为“老当益壮”。以上对诗词中哲理意蕴的概括提炼,就是哲理意蕴的符号化,它们在语言上是可以由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凝练的,越简单越好。当然,这种符号化提炼也可以直接从诗中提取名句作为哲理符号,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休将白发唱黄鸡”,等等。 

其三,“知人论世”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有效路径。“知人论世”由孟子提出,沿用至今。它的优点在于,基于“文如其人”的文学理想信念,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和思想状态以及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来理解文本,能够充分准确地发掘作品的意蕴。“知人论世”既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作家,又要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对于小学阶段苏轼诗词的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将“知人论世”复杂化。“知人”,即介绍作家生平遭遇和思想状态。教师最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到六年级,做一个关于苏轼简介的整体设计,将其有规划地安排在不同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苏轼。引导学生逐渐知道:苏轼是成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是失意的政治家,更是自由的哲学家,他主张文学艺术创作要表现“常理”,所以他的诗词处处蕴含哲理。“论世”则是要讲清楚一篇作品的创作背景,涉及作家创作时的经历、遭遇和社会情况等。比如,讲解《赠刘景文》时,要简单介绍刘景文当时所处的仕途状态,他与苏轼的关系,苏轼为什么要赠送他这首诗等,这样的“论世”可以为理解作品作铺垫。又如,在讲《浣溪沙》时,很多教师都将其解读成苏轼的自我勉励之作,认为该词表达出苏轼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样不全面的理解是因为教师对该词的写作背景不熟悉。《理性的乐观 痛苦的超越——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发微》[6]一文对该词的写作背景和寓意作出的探讨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参考。苏轼当时是去蕲水找一位聋人名医庞安常治病,之后与庞安常一起游蕲水清泉寺,看到寺下溪水西流,有感而发,既勉励庞医生也自勉。当然,教师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文本时,也可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拓展丰富内容,以利于学生不断深化对苏轼诗词哲理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运用。

面对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的教学,教师应该储备相关的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师要认清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重要性,认识到苏轼“尚理”的文学创作理念,较为全面地认识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生成的原因。教师需要对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的表现形态作出理性分析与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中发现规律,以利于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顾单一诗词的封闭式讲解,应该多以“群文阅读”方式,以课文中的某种哲理为纽带,把此前此后乃至课外有关联的作品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思考,获得整体认识。教师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苏轼诗词,接受哲理意蕴,从而学会从先贤圣哲的作品中认识自然、感悟人生,获取人生的生存智慧。

参考文献:

[1]钱锺书. 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4:2.

[2]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09.

[3]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315.

[4]朱光潜. 谈美[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6.

[5]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5.

[6]杨瑰瑰. 理性的乐观  痛苦的超越——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发微[J]. 东坡赤壁诗词,2020(6). 

(胡立新,井水: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5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2023-06-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937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1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68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77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7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81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2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7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8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