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末,参加了洛阳电影资料馆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本电影书+二十四个电影农夫认养计划,我认养了寒露这个节气和《哈内克论哈内克》这本书,当时之所以认养寒露是因为这个日子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这本书的主角迈克尔·哈内克并不是太熟悉,只是在写文章《流浪的斯拉夫人——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时,曾提到双金棕榈俱乐部,迈克尔·哈内克是成员之一,简单翻了一下这本书,对这名奥地利导演有了初步了解,迈克尔·哈内克是当代游走于主流与商业之外,不断通过电影进行探索与思考的艺术大师之一。哈内克的电影向来挖掘生命陨落之处,动摇观众并邀请观众重新质疑原本坚信的实物。他的访谈透露着他一贯的睿智与坦诚,分享了他自己的艺术成长之路,并详细回忆了其每一步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趣事,并阐释了自己对于作品的思考。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连夜观看了哈内克的电影《钢琴教师》,算是开启了观看迈克尔·哈内克电影之旅,力争今年寒露来临之前,把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看一遍。
家庭氛围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女教师艾莉卡在音乐学院教授钢琴课,她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开头便是艾莉卡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她的母亲极具侵略性、占有欲和极端控制欲,因女儿归家过晚以及买衣服大发雷霆,母亲拽着女儿刚买的围巾不松手,最终将围巾撕坏,女儿气急败坏,手抓母亲的头发,待情绪稳定之后,两人开始自我检讨、反省,最终重归于好,同床共枕入眠!
教学风格
镜头切换,艾莉卡开始教学生上钢琴课,艾莉卡是一名极其严格的老师,标准极高,要求极其严厉,近乎苛刻和残酷,女学生安娜是她的得意门生,天赋极高。
初识华特
在一场私人家庭音乐会上,艾莉卡演奏一曲,技惊四座,一个叫华特的男孩开始关注艾莉卡,通过简单交流,得知华特是一名电子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业余钢琴爱好者,华特也弹了一曲,艾莉卡不露声色,心中开始在意华特。
不良癖好
由于从小到大艾莉卡被剥夺了私生活的主导权,她沉迷于观看色情片,拿刀片自残性器官以及性偷窥癖,看似高贵典雅的面孔之下竟然有如此不良癖好。
入学考试
华特自从初识艾莉卡之后,迷恋上这个年长近二十岁的女教师,于是放弃自己的学业,提交入学申请,在入学考试上,华特的演奏钢琴表演无懈可击,除了艾莉卡提出异议之外,其余的考官全票通过,华特顺利成为艾莉卡的学生,得偿所愿,艾莉卡冷漠的表情里已隐隐感受到了小鲜肉的诱惑。华特放学之后,参加冰上曲棍球比赛,艾莉卡尾随跟踪,来到滑冰场旁偷偷观看。
伤害安娜
安娜连续多日刻苦练习,和一名歌手一起排练一个节目,很快迎来了彩排,天赋极高的安娜唯一的弱点是过于敏感、容易紧张,临上场前,忐忑不安地坐在长凳上,华特看到之后过去安慰安娜,很快安娜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艾莉卡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妒火中烧,表面上平静如水,转身离开,直奔更衣室,将一个玻璃杯子踩碎,将玻璃碎片悉数放入安娜的大衣外套的兜里,安娜顺利完成彩排。彩排过后艾莉卡正在和华特聊天,听见安娜的惨叫声,华特赶去一看,安娜的右手被玻璃碎片划伤,华特心中顿时明白背后隐藏的含意,前去寻找艾莉卡。
关系升级
华特最终在洗手间找到艾莉卡,华特向艾莉卡示爱,用直接的情欲方式挑逗艾莉卡,艾莉卡开始掌控局面,时而引诱,时而拒绝,玩弄华特的感情,看似冰冷如霜的脸庞,内心深处不仅欣赏华特的演奏天赋,而且沉迷于华特帅气的脸庞,通过多次的调教,华特臣服于艾莉卡。
关系恶化
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华特无心学习钢琴,满脑子都是艾莉卡的诱惑,甚至晚上尾随艾莉卡回家,进入艾莉卡的房间,华特也见到了艾莉卡的母亲,然而艾莉卡提出了极其变态的要求,令华特无法接受,同时顿悟,艾莉卡有精神疾病,心理变态,性格复杂,毁灭性极强。华特对艾莉卡开始反感,夺门而出。失落的艾莉卡和母亲躺在床上发生争执,歇斯底里,疯癫抓狂。
自我毁灭
一觉醒来,艾莉卡前往滑冰场找寻华特,待华特冰上曲棍球比赛结束,两人来到器材室,艾莉卡一改往日的冰冷如霜,近乎祈求般跪在华特身前,华特对其厌恶至极,艾莉卡疯疯癫癫地跑入滑冰场。晚上,近乎抓狂的华特来到艾莉卡家中,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变得狂暴焦躁,不仅打了艾莉卡的母亲,将其锁进房间,而且打得艾莉卡满脸是血,以强迫的方式给了艾莉卡一次特别暴力的性爱,借此将两人的关系画上句点。次日,艾莉卡代替因受伤而无法上台的安娜参加音乐演奏会,她在门口翘首以盼,终于等来了华特,华特礼貌地打了声招呼,好似一切都未发生过一般,艾莉卡知道一切不可挽回,心灰意冷,从包中取出预藏的匕首,刺入自己的左胸口,强忍着疼痛离开会场,画面定格在会场门口。
看点一:音乐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虐恋,而是音乐,勋伯格、巴赫、舒伯特、拉赫曼尼诺夫、门德尔松的曲子被大量采用,尤其是舒伯特的三重奏,必听的经典,感人肺腑,强烈建议收藏电影原声音乐。
看点二:演技
饰演艾莉卡的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精湛地刻画出一个外表冷漠、高傲,内心敏感、脆弱,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的钢琴女教师形象,凭借此部电影再获戛纳最佳女主角奖项,饰演艾莉卡母亲的女演员是安妮·吉拉尔多,与伊莎贝尔·于佩尔演对手戏,多次直接冲突演得非常真实,扇脸竟然动真格,为了演技确实蛮拼的,可惜的是,这种真实感也造成了后来两人的反目,安妮·吉拉尔多凭借此部电影获得2002年凯撒奖最佳女配角。
看点三:镜头
艾莉卡上课教授钢琴时,用完全俯视的镜头拍摄弹钢琴的手和腿,模拟一种抽象的目光,令我眼前一亮。片尾处,艾莉卡左胸刺了一刀之后,离开会场,镜头并未追随艾莉卡,而是停留在空无一人的会场门口,唯一有动作的,只有来往的车辆、维也纳的声响及夜色……用这种延展时间的镜头来宣告影片的结束,不落俗套。
感悟
说实话,这部电影看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有些沉重,完全颠覆了我对爱情的理解,爱竟然可以如此隐忍、压抑、扭曲、疯狂、变态,从开头母女之间的冲突,已经解释了原因,艾莉卡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艾莉卡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控制欲超强的母亲掌控之下,母亲看似无微不至的关心(关心何时回家,关心买什么衣服等),实际上艾莉卡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以及真心的关爱,从而造成孤独、冷漠、缺爱的封闭心理,自身既没有热情和能量投射到外界,又对外界有着很深的仇视和戒备。压抑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所以艾莉卡只能默默接受残酷的事实并将这种死寂般的关系模式固化,长大之后用这种模式处理自身与他任何外界的关系,并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如何,当他人的自由意志行为不符合她的想象,她就会极度失落和暴怒,看似高贵的灵魂披着一件虚伪的外衣,其实此时灵魂已经严重扭曲,当失落、暴怒的情绪达到顶点,将会激起她内心深处潜藏的、根深蒂固的绝望感,于是她宁可将生命乃至一切都毁掉,让外界与她内心一样枯萎荒凉,死寂无声。“文明”的世界试图摆脱所有会让人生失去章法的混乱,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假象罢了,正如表面沉静的艾莉卡,实际上所有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未因伪装而消失,艾莉卡始终处于毁灭的边缘,只不过她善于掩饰隐藏压抑自己的情感,艾莉卡对华特说过一句话:“华特,我没有情感,就算有一天我有了,它们也永远无法战胜我的理智。”事实证明,这句话她无法做到,否则,事情也不会发展成人间悲剧。影片中也提及了艾莉卡的父亲发疯之后进入精神病院,最终去世这件事,也探讨了罗伯特·舒曼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由于精神疾病日趋严重,于1854年投河,得以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这两件事儿也暗示了艾莉卡发疯的结局。
谨以此文献给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分,以及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们。在此强烈呼吁大家关注一下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精神疾病。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