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感受部分:
昨天共读时,当我看到老师分享的作业案例,突然验证了我之前的想法:如果提交的作业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仅仅只是将老师说的重新抄写一遍,是不是空了些什么?这种情况不是跟自己在学校里奋笔疾书记下老师所讲内容,死记硬背重点;与自己看书,却仅仅记录书中原文的情形差不多么?自己明明知道这种方式结果低效,为什么还要一直做呢?
果然老师提到了这种方式只是在低水平勤奋,投入许多时间边际成本却根本没有降低啊,同时这也不符合主动阅读的要求。我现在对主动阅读是什么、如何做才是主动阅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但老师所讲的最大一个启发点是对象与自己要建立起关联。思考它和我有什么关系?而不是仅仅被动接收对象所发送的信息。进一步地思考,我的困惑是从哪些方面建立起对象与自己的关联呢?将对象进行加工,例如概念之间的链接,模型化,系统化等操作也是一种联系方式吧?对象除了给自己带来启发感之外,自己能如何应用也是一种联系方式吧?还有么?
当然在与对象进行自我关联时,对对象进行充分了解也是必须的。通过查看豆瓣,检视阅读5步法,建立对对象的整体认知。这里让我想到自己之前错误的看书方式。序言和目录会心急地过一遍,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正文上,也就是陷入细节中。书中的每一个重点都不想放过,但仅仅记录重点,不会分析逻辑,不会判断逻辑是否严谨,有疑问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看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看完书的收获是什么?对内容仅仅有一个大概印象,甚至根本记不住。是否给自己带来影响和改变?没有。看似很勤奋,只是低水平瞎搞罢了。
那么我需要做些什么来改进这种情况?以下的作业就是一次极好的训练机会啊。
这本书讲了什么?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验介绍了系统1和系统2的特性和区别,指导我们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运用多种技巧避免思维误区。
这本书是怎么讲的?
全书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双系统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提到统计性思维这一难题。第三步部分过度自信和决策,描述大脑的局限性。第四部分选择和风险,谈到了许多经济原则和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第五部分,2个自我,看到的关键词有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
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是?
这本书价值极高,能帮助自己构建解释系统,让自己做出决策和选择时更加理性。所以要跟着老师学习如何分析阅读吃透这本书,吸收其中的精华,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