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纯文字的文章 !这个平台我还在摸索。图片也不知道找什么风格的。所以干脆就不放,就简单的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一般当天在这里发布的文章,如果拖延症不犯懒的话,都会是我前一天写出来的文字。
因为我每天都要在交流群里打卡当天的读书感受,而这个账号是在我打卡了两天后开通的。
在截止目前的这两年多大学时间里面,在我意志比较消沉的一段时光里有幸读过几本书,有几本印象还特别深刻,对我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可能我自己没有觉察,可是内化成我内心的精神原动力,并且引导我在大学里面做出的一些重要选择,它们是功不可没的。
一直想找时间回去再精读一遍,在这里推荐给大家《认知天性》、《贫穷的本质》、《记事本圆梦计划》、《被讨厌的勇气》、《定位》、《曾国藩传》,有些书记不得了,其实是想跟大家分享,在你迷茫、难过的时候,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没有,就去读书吧,我当时觉得读书是对的,所以我就看书。这句话,也是一个朋友跟我说的,叫滔滔。
我看书喜欢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所以吃了午饭,我就跑到了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有一本我上个月看过的书叫《原生家庭》,当时看完我写了一篇总的读后感,叫“原生家庭叨逼叨”。
打算回头精读就从这本书开始,但是随即,我又拿起了书架旁边的一本书《思考,从大学***》。
原因是,我觉得这个书名还挺有意思,于是拿了这两本书我便找了个位置坐下来。
不仅书名让我感觉有意思,书的封面有一句标语也挺有意思的,“困扰你的问题,也许不是问题;而真正的问题,你尚未知晓。有些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并不再是问题了”。我心想,我靠,发现宝藏了吗?
但是用点心翻阅,就会发现,原来这是一本类似于网络上“标题党”的书,我tm原地骂娘。
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看似很有哲理,但怎么看都像是逻辑碎片,文字与文字之间思维的跳动很大,观点与观点之间有点不太连贯,虽然说哲理性很强,但读完一个章节的感受就像是断了线的珍珠,耀眼而散乱。完全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我又回去看了看作者的简介,卧槽,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这?
好歹人家也是清华大学硕士,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段位太低,领略不到人家写作的意图,想表达的观点,毕竟人家是清华的。
但是清华的就一定牛逼吗?
我觉得作为一名大三的成年人大学生,读书和上课,应该具备一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教材和其他书籍中的观点,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加以学习,不要认为书上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某个观点很可能因为作者的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的有限性而失之片面或流于表面,很多所谓学术大家的作者,也同样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只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评价,书中正确的观点,你才知道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也才能被你摒弃。
说这些话,似乎有点张狂。但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选择知识,拿到了不合适的书,就恭谨果断的把它放回它应该在的地方,等待读得懂它的人出现。
听到让你难受的课,或者说老师的一些授课方式很死板,只会念ppt,读课件讲义,那就赶紧逃课。
如果一味性的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上课,不逃课实在是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有时候表达这些我也会很矛盾,并不是说写的有多好,只是发现,会让在同一个群里,或者班上,一些相对性顿悟的比较慢的同学,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其他人不敢说,不敢写。
最后还想再逼叨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节奏,照着自己的节奏去勇敢做事就好啦,没必要自卑,没必要内耗。
虽然自己曾经也自卑过,内耗过哈哈哈。尽人事,听天命,想不通的事,保持热爱,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