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的拆文活动马上结束,让人吃惊的是,看是7天,貌不起眼的一段时间,收获却很大。
还记得拆第一篇文章《西安女研究生被逼成“泼妇”:社会最大的悲哀,就是逼迫好人变“坏”!》时,足足花了3个小时,拆完还觉得脑袋里是懵的。那会儿我人还在火炉一样的大信阳,白天从7:30到下午7:30,没有时间做作业,只有早上早起的时间看一会儿文章,晚上拆,拆完还要做品牌课的作业。因为拆文是很费脑子的事情,放在晚饭后第一位,那会儿精力比较充足。我是看完文章后,对照着拆文空白模板,和拆文例文,一起做的。看看例文,看看要拆的文章,然后拼命找出要表达的意思,再看看原文,看看例文,中间反复很多遍,那篇原文从前往后翻了不知道几遍。终于好不容易写完前边的结构分析,结果后面还有自己的感受。那个抓狂,真是满腔无奈。绞尽脑汁写了写自己的一点看法,真是感觉一生的才华都在那一刻用完啦。
神奇的是,第一篇挤牙膏似的终于磕磕绊绊挤出来之后,听了异类大大的讲解,弄清楚了标题,选题,开头,提炼,议论这些概念后,心理上莫名轻松了一点。第二篇相对用时比第一篇短一些了。余下这7篇都在1个半小时。
真真应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拆文时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的感觉让人觉得很煎熬,可是拆完发现对新媒体文章结构有了较深认识后,精神上是满足的。
1、非常感谢异类大大组织的这次拆文活动,规定截止日期,提供拆文模板,有针对性的进行答疑,举例子分析好的拆文好在什么地方,无疑对此次拆文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每篇都批改,对于参加作业点评的我来说,深知那意味着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脑力,在此非常感谢异类大大和小熊熊的辛苦付出。群里小伙伴们的互相探讨,帮助,都是宝贵的体会。
阿何老师在30天写作训练营曾专门讲到要做的一项练习是拆文,我以为我知道它的重要性,虽然我并没有真正拆过一篇爆文。但是知道和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道是意识上的,模糊的,而做是实践。就好比人家说鲜红的桃子又脆又甜,很好吃,我知道了它好吃,但到底是什么味道,我却不知道。直到我拿起桃子,看到它的颜色和形状,感受到它的重量,尝到它的味道。拆文也是这样。心里知道它很难,但是不知道怎么难。这一拆,发现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1、总结能力。因为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不一样,因此在拆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要对内容总结提炼,再加上自己的看法。这几篇文章拆下来,我的总结能力得到很好锻炼。首先要对文章的每一部分在心里分段,哪几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接下来再找出它们共同的主语,就是讲谁的。然后综合它们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动词短语表达出来。再加上一点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总结。比如在《余文乐手机视频曝光,我看到了最残忍的一幕》中,总结各部分结构时,会发现作者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从远及近,先说那些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北极,再说,较远的巴厘岛,再说我国的珠峰,再说北京,广东。动物上先说北极熊,再说鲸鱼,再说我们都吃的鱼类。这样给人的感觉是之前意识上模糊的东西逐渐变得清晰,我们就会感觉那种紧迫感由远而近,直逼过来。经过这重重铺设,我们已经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有了很深的认识,那么再具体到我们时下的垃圾分类,因为觉得爱护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读者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在以后自己的写作中也会去思考怎么利用层层推进的形式增强文章的力度。
还有就是体会这些爆文作者在提取素材时的角度。因为用的素材针对一个人或事情的往往有很多,选取哪些内容,对素材就要进行筛选和提炼。比如《89岁屠呦呦: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 中,所选择的几个人物,屠呦呦,褚时健,摩西奶奶,他们各自都有很多事迹,作者提取了那些关键年份和年龄,让这两点用数字展示出来,就给人很強的冲击力,而且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大器晚成。
2、对新媒体文章的框架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之前读文章,常常一遍过,读完,只觉得人家写的好,至于什么结构,看完就忘。这次拆文,为了写出文章的结构,需要反复看文章的每一部分,考虑它的形式,更要写出来。这里异类大大的答疑非常有帮助。在第一次答疑后,弄清楚那几个概念,之后的拆文才相对容易些。我觉得拆的这几篇文章一般是这样的结构:简述热点事件(开头)+案例展开(第一部分)+案例展开(第二部分)+议论(结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都有案例,也有议论,而不是只有案例,或者只有议论。这样写正是阿何老师课上讲的,要写故事,不要说教。
拆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新媒体文章的特点,更好地写文。感谢此次拆文活动遇见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