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这在汉语词汇里,总是那么动听,那么招人喜欢,姑娘们愿意人们说她美,艺术家们,作家们一般也欣然接受对作品的这种欣赏,更不用说美的自然环境和住所,服饰之类了,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采用“羊大为美”的说法。“羊大”之所以为美,则由于其好吃之故。其对“甘”的解释也如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就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味甘可口的东西,称叹曰:“美”!
精神文明的进步已迫使人类不再只局限于味觉,嗅觉,触觉的感官体验,对“美”字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意识,审美形态的表现,作为一种超生物的需要和享受呈现扩散出来,在审美领域,积淀成为超感性的领悟,它的实质是种愉快的自由感,所以,吃饭不只是充饥,而成为美食,两性不只是交配,而成为爱情,在感性而不只是感性,在形式而不只是形式!
这是一件横幅字,共四个字,每个字的字形和笔画数量不同,所以字的大小不一样也是应该的,然而大小不一就不整齐,怎样化这样的矛盾呢,方法依然是将这几个字的距离隔得远些。下图中的字与上图大小一致,唯独调整了一下字距。如何 ?
距离过于的近,就制造了矛盾,保持适当的距离,美才会来到你的眼前。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不是没有道理的。生活中其实也是这样,只是生活中的无奈比较多,没有这纸张上的字好摆弄,毛笔用久了是会听话的,人就不一样了,当你需要要一些空间来化解冲突,就没那么容易了。心里装着的那块世外桃源,只好在纸上挥洒挥洒了。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能使人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甚至“悦志悦神”境界,但在它们中又渗透着“审美趣味”一说,有人喜欢李白,有人偏爱杜甫,歌德不欣赏贝多芬,列宁也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这些个体差异皆是由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以及先天的气质潜能等决定的,一个审美经验并不一定很丰富的人,却仍然可以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传说中“距离说”是说:“要求主体与欣赏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使自己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和实际功利无关的态度,才能称之为“审美态度”!一个人是不能在很长时间内只保持审美态度的,即使你欣赏最好的字画,最好的音乐也只是短暂的心情,但如同经常进入神的世界使精神不断得到洗涤净化而有益于人生一样,审美亦是如此,它在你的一生中的反复来去,就极大的丰富了你的现实人生。
康德偏重于知性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和谐运动……
弗洛伊德强调感性的原始本能……
马克思把哲学延伸到美学的生理感知……
李泽厚把美育代宗教……以美启真……
林语堂说:“生活也是艺术”……
宗白华说:“生如蚁,美如神”……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文盲不多了,美盲却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