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学习群中看到有群友推荐《奇特的一生》才去了解并且去阅读的。光从书名隐约感觉是传记,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其实这本书表面是讲柳比歇夫他这一生的的经历,其实讲的是自我管理以及时间管理。
读完这本书,我对这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是无比佩服的。柳比歇夫他每天对于自己做了什么都有一个总结,他所有的书信笔记都有分类,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总结。在那个年代,对于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到极致。我感到自己在利用时间的效率方面相比之下是有很大的不足的。
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是在尽力而为,认真地埋头工作,蓦地发现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流走了,消逝了,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浪费在等待鸿鹄之将至。我们不是挺珍惜每一分钟的嘛,放弃了休息,摒绝了娱乐……
读到此处,我想起了之前的学习中,虽然学习了一个小时,但是其中用来看刷朋友圈,查资料,上洗手间等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占了大概20%,另外的80%的学习时间总会被那20%给打扰到。现在的学习时间,我第一件事就是将手机调成静音,以免被许多的推送消息给打扰到。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这就是柳比歇夫对于工作时间的定义。书中记录到柳比歇夫平均每天的纯工作时间是七个小时。
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1965 年夏季的一天:索斯诺戈尔斯克。0. 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 分,陀布尔让斯基——1 小时15 分)。分类昆虫学,参观——2 小时30 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 分,分析——1 小时55 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 分,《医学报》——15 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 小时30 分,给安德朗写信——15 分。共计6 小时15
这位科学家他每天都做这样工作,却每天乐在其中。事实上柳比歇夫他有自己很明确的目标,因此他才会有如此的专注力。他很清楚做这些是为了什么。柳比歇夫在自己的计划中给每一项事务都规定了时间,在完成后误差不会超过十分钟。现在大多数人更给自己做计划都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否完成,盲目的下计划,一旦计划没完成便埋怨自己,导致了积极性的下降,最后便懒的去做了。
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柳比歇夫把所有的材料都分门别类的归类,就像图书馆的藏书分类。柳比歇夫非常享受整理材料的过程。我认为整理材料本身对于后续工作是有必要,本身也是有利的。整理材料的过程也可以缓解持续的高强度的工作中的紧张和疲劳。任何对最终目标的工作我想本身都是一种享受 。这种整理本身就是一种放空自己,思考以及调整后续的工作。这也算是另一种一种的休息。我想这对于门捷列夫是最好不过了。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
柳比歇夫有自己的体系,使他的生活以及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转着。哪份资料放在哪个角落,哪封信在哪个抽屉,他都非常清楚。柳比歇夫所做的大部分分类与整理,让你会联想到他是一个理性的,固执的科学家。然而他对文学,哲学都非常熟悉。我感觉柳比歇夫充满着好奇心,但凡对他的生物学有点他都会去了解去学习。书中提到他不爱名利,专心为他的科学事业努力,在努力的路上并不只有生物学,只要对最终目标有帮助,他都会去学习,并把内容做一个计划。我真的很佩服像他这样的人,有着很强的意志力,执行力。
我有时认为我有一点强迫症,我经常保持桌面的整洁以及对物品的分门别类。倘若桌面上有一丝的混乱,我的心情都有那么一点不快。在写字台工作,我是一定要把写字台按照我的想法给整理好的,笔筒、书籍、写字本的位置都要放在利于我工作的位置。这样我的心情会愉快许多。或者可以说我在工作台的一切准备活动,都是给我准备积极工作的暗示(我准备好了,开工)。同时这也会给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过分的看重写字台上位置,工作中,一旦东西乱了,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整理物品上,反而不利于工作。现在想来还是对目标的专注力不太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并且在工作中没有给一项任务做一个时间的限定,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我所提到关于柳比歇夫的事迹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未曾听说过柳比歇夫。读完之后只有满满的敬意,他对自己的自我约束,实在让我汗颜。他的时间统计法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我刚了解到他的时间统计法我简直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做到把自己做的每件事所用的时间个记录下来,每天做一个记录,一周一个总结,我相信,一个星期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的确,这很难做到。我现在仅仅能做的是要加强对时间的把控,尽力把自己的时间给合理利用,而不是在游戏,电视剧中给消磨掉,这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