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一直比较畅销,各种治疗拖延症的小团体层出不穷。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时间管理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效率更高,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如果你真的试图这么做,那很好啊,最起码你是个有志青年,懂得时间不可再生。但是,时间真的可以管理吗?不能啊。别被时间管理的伪命题忽悠了。
斯蒂芬·罗宾斯给管理的定义是: 所谓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所谓管理,主体应该是人类活动,而非时间。所以说时间管理,归根到底是如何管理好自己。
在有效地管理自己之前,第一步看认清自己将时间都浪费在了哪里。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自己的作息吧。
5:00 起床刷手机,最快要半个小时,将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豆瓣粗略刷一遍。
5:30 做饭,间隙继续刷手机。
5:45 洗漱各种捯饬,最快要十分钟
5:55 快速吃口饭
6:00 必须出门了
工作中的一天不让玩手机。中午有两个小时休息,听歌,刷微信,往往快到时间了,还没有休息,下午工作状态不会太好。
晚六点到家,休息十分钟。
6:10做晚饭,做饭间隙听有声书,看朋友圈
7:00收拾完毕,看电视,聊天,刷手机
10:00 该睡了,洗澡。后悔自己什么都没干。
10:30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骂自己不够努力
11:00多大约是睡了,多梦不安
第二天重复以上作息。
以上的时间统计表提示我们,工作时间不短,但效率不高,睡眠时间太少且质量不高。浪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大约要四个多小时。这就是我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原因。
我案头的新书大约堆了四个月还没有开封;拖拖拉拉看完一本还没有动手写心得;晚上觉得时间太紧,没空洗衣服。总之,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大多数都没干成。
因为没干成,所以大多数时间在不断自我否定,心中的焦虑更甚。越是焦虑越静不下心来,越无从调整状态,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充满无力感。
我们把太多时间浪费在了不相关事上。为什么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却无力改变?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采用纪实散文的体裁,记述了柳比歇夫精进的一生。对于自我管理,他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柳比歇夫只是一个小地方的教授,没什么太大的名气。但他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完成了别人不能完成的工作。他的学术领域涉及到昆虫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他拥有几百本装订成册的文档。他曾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跳蚤分类,收集了13000只跳蚤,有5000只公地蚤做器官切片。
以上只是他诸多成就中的冰山一角。仅仅看这些成就,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柳比歇夫的第一个方法:利用时间下脚料。英语主要是他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所谓时间下脚料,就是乘车,坐火车,排队等时间。这些时间不是整块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小间隙。利用这些小间隙背几个单词,学一个语法,不断累积就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什么是娱乐?对于我们来说看电视、聊天、唱歌、打牌等等。娱乐对于柳比歇夫来说就是这项工作累了,那就投入到另一项工作中。上文提到的关于跳蚤的收集、分类、做切片,都是柳比歇夫在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我们看来,柳比歇夫是两个工作交替进行,而柳比歇夫却认为其中的一项是娱乐。他在业余时间读哲学,写几百页的论文,回复信件,他回复的信件有的直接可以做论文或出版。
柳比歇夫还有一个宝贵的方法——时间统计法。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记录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间,并分类做好统计。他的记录毫不掺杂感情色彩,只是客观的数据。
他每月统计数据,每年还要做整体统计分析。程序比较复杂,但对于他来说,没有时间统计表就不能活了。
我曾经无比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在笔记本上记录为梦想用了多少时间,后来放弃了,因为这项工作太枯燥,没有激情,半途而废。
想要运用以上方法,主要有毅力与自控力。
没有毅力坚持做下去,以上所说的具体方法全是浮云。不管你学了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才是关键。
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指智力差异,还有意志品质的差异。正是这多种因素的作用,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你学习时间管理与自我管理,千万不要只学方法,忽略心理因素的作用。有毅力自控力强的人,任何时候都能超越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好的方法加非凡的自控力,才能开展有效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