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我们不能思想先行,价值观先行。得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去实现文化的浸润,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儒家思想无疑是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化因子。《孟子三章》中的很多话,学生还没有学,就早已耳熟能详,这些句子也早已成为了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它们虽在讲治国之道,但也被古代无数文人奉为人生准则,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至今仍影响颇深。这些精神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可是,时代久远,学生自身的人生经历也不够,怎么样能够引导逐步引导他们走进圣人,走进中国人的思想,从而去把它变成营养,我想这才是我们亟需要去思考和和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价值观的养成已经不再单一,网络、媒体所传达的一些价值观念,一分钟抵得上学校教育的一年。这是一种机遇,我们会发现他们现在知道的很早很多,但是很难深入。能够深入思考的学生非常少。面对这样的现状这样的学情,光是思想灌输,早已经没有作用。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只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年龄层次出发,考虑这篇文章或者这种思想对他们当下的指引作用,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接受。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成人的角度去总结和引导,效果可能就不是很明显了。
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联系到学生自身的处事方式,讲到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个问题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初中学生面临的交友困惑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的孩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不懂得与人为善,更不懂的“人和”的道理,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与人交往如此,一个班级的氛围营造也是如此,唯有人事和谐、人心和乐,班级才能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从德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教育。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就会去思考,也不用老师总结太多,发散太多。我想这是不是也就是所说的真实情境下的教学。
而对于《富贵不能淫》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学生可以记住什么是大丈夫精神,可是真正放到自己身上他们都说很难。很多学生都说自己没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而孟子提到的处事态度和道德操守的标准他们也达不到,他们只想做一个普通人。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心中对于“普通人”的理解是有点偏差的,他们认为普通人不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需要有很高的道德操守。这个时候我只能把问题设置为“我们怎样做好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也得有自己的坚守,普通人虽然不能成为民族的脊梁,但是普通人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最基本的是普通人也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于外界,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他人,能够自主,能够有创造力。能把普通人做好实属不易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中学生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几个句子非常熟悉。怎样才能让他们有更切身的体会。于是我引入了刘媛媛的演讲《寒门贵子》。学生作业中分享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寒门都能变成贵子。必须得经历磨炼和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