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你绝对没见过这样的国产剧。
豆瓣简介,八个类型标签。
除去万能的剧情,这部剧的第一个标签是“喜剧”。
但它真的是一部喜剧吗?
说实话,看过之后,百感交集——海报上都写着“一出伪喜剧”。
从开始的不想笑,到哈哈大笑,再到哭笑不得——这是这部剧所拥有的神奇力量。
想看明白这部剧,有门槛。
没关系,我们一起跨过去。
只有6集,每集15-20分钟,每集都是一个独立故事。
容量小,脑洞大——这部剧给人的第一感觉。
第一集,《大帮崛起》。
故事刚开始,丐帮的老帮主去世,新任帮主黄国盛(张子贤饰)继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对帮众说,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乞丐、市容管理越来越严格,导致乞讨业的盈利越来越少。要发展,只有顺应时代。
为了丐帮的崛起,他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产业策略。
通过乞讨APP,在线向网络观众乞讨。
果然,乞讨行业迅速迈上巅峰。
而众丐成功的方式各有不同:
有人靠对着屏幕唱高音,带节奏;有人靠颜值和偶像人设;有人靠吃(恶心)东西——
对,蹭直播热点,还恶俗。
再看第三集,《整容法案》。
故事开场,是一群人在注射药品。
吸毒?不对。
他们的针打在脸上,打完之后,都长得一个样。
很快,一群警察冲进来,将屋里所有人都带走了。
原来,因为整容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不久前,发生女生打架用假下巴戳死对方的丑闻。
于是国家严令禁止整容。
看看他们是怎么查隆胸的——
让一排女人,脱掉衣服,跳跳跳,以此观察胸部是否植入假体。
又蹭整容热点?还是很粗俗。
不光俗,还俗不可耐。
这就是这剧让人笑不出来的原因。
但是,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在大开大合的“俗”之间,还藏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俗之中藏了“巧”。
再说《整容法案》那集。
看完整集你就发现,除了结尾那场戏,全在黑夜。
但是黑的讲究。
看看这集里几场室内戏,光暗对比明显,布景着装高度统一。
比起某些网剧,甚至本该更加高级的电视剧中的塑料画风。
《我叫黄国盛》的画面质感最起码不廉价。
再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巧”里面藏了“刺”。
比方说,丐帮前帮主逝世,帮众们把他的遗体做成了一个大粽子。
一人一捧土。
粽子终于封好后,帮主升天。
下一个镜头——
帮众们敲开叫化鸡,大快朵颐的图景。
哈哈哈,原来“尸位素餐”还可以这么拍。
在短短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里,把想象力运用到了极致的同时又紧贴当下普通人的生活。在笑料方面既有大家秒懂的恶趣味也有意想不到的神逻辑,这样的方式,比起不断重复老梗和靠扮丑来取悦观众的喜剧不知道高明多少。虽然海报上写着“一出伪喜剧”,但说实话,是真好笑,更难得的是每个故事还不重样,虽然主角黄国盛贯彻始终,但如多重人格一般,每一个他都是全新的。
《我叫黄国盛》另一个难得之处在于,虽然故事全是“瞎编乱造”,“异想天开”,但在故事的讲述上却并没有天马行空到找不到北,或者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而严格遵循了迷你剧的叙事规律,反转自然而又出乎意料,不刻意不突兀,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爱的B2B2C》的结尾,简直是神来之笔,颇有点致敬《搏击俱乐部》的意思。(还有那首暴露年纪的《爱的奉献》,太魔性了)
在叙事方式上,该剧也算是国产剧中极其高级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明日出行》这集,可以说充分体现出了创作者的奇思妙想和流畅不做作的叙事能力。仿字幕组、伪纪录片的形式都让观众会心一笑(整个故事结束居然还有字幕和彩蛋)三个段落串联一个主题,各有各的花样,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之后更为扯淡的结尾绝对是当下年轻人最爱的表达方式了,逻辑没毛病,又顺利的把故事圆了回来,博君一笑的目的也顺利达成了。这种新鲜又熟悉的感觉很好的发扬了类似《洋葱新闻》这样好莱坞似幽默的精髓。
《我叫黄国盛》大火之后,评价最多的就是“中国版《黑镜》”,但在我看来,这明显是捧杀了。
《黑镜》更多的是在表达精英阶层对现实的辛辣讽刺与担忧,它表层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失控,深层却是对欲望底线的探寻与反问。
《黑镜》的黑色幽默,是一把刀子。
《我叫黄国盛》只是一根刺。
它的悲剧,更像是推倒多米诺骨牌的蝴蝶效应,人在这场悲剧里,是看不到主观能动性的。
况且,《黑镜》走得更远。
而《黄国盛》里的喊麦、半边脸直播、吃播、自残和假和尚直播,不就是直播软件的日常。
小学生给女主播刷礼物,那可是真实新闻事件呐。
胸部假体自爆劫机事件,别忘了,曾经在网络上就有相关新闻。
也许以我们现在的条件,还做不出刀子,甚至被生产刀子也是不被允许的,但绝不意味着,我们只满足杂耍式的傻乐。
作为喜剧却不尬笑,紧贴热点却不烂俗,有所思考却非愤世嫉俗,这样的作品,不是低俗喜剧,是装低俗喜剧,也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