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一个多月了,只有极少数的时候写得很顺畅。
大部分时候各种卡壳:选题太大、逻辑混乱、要点不够清晰、没有素材……卡在不知道怎么开头,不知道怎么写下一个点,不知道怎么结尾,或者不知道怎么起标题怎么配图……
写作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逼自己系统地思考,能给别人启发。但却经常觉得自己在生产垃圾,都不敢转到朋友圈。
最近写文的抓狂日常:
1. 选题太大
选题太大的难处就是涉及的面又多又广,很难靠一两千字就表达清楚。如果要做到客观,需要阐述的点也比较多,而我并不是在每个点上都能阐述得足够。
比如之前写买房成本的那篇,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现状,把10%的年化收益算清楚了,但是高年化带来的风险、通货膨胀、房子的居住属性、刚需房这样的特殊情况,在我个人看来这些是已经考虑过的,但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导致这篇文章就变得非常片面,发出之后评论也比较偏激,我不得不再加一篇说明,还用朋友的文章来进行补充,免得带坏了小朋友。
之前写其他文章的也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是没有思考得足够深入,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来梳理,写出来都变成了泛泛而谈,列了个框架但是缺少血肉。稍微长一点的文章,都会花上一两天来列提纲查资料整理素材,然后才能写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今后在日常的写作要避免又大又空的选题。那种大一点的选题,留到周末慢慢写。
2. 缺少素材
看别人的文章,例子很多很精彩,恰到好处得支撑起了观点。而我自己的,经常是几条干瘪的论点,读上去索然无味。
缺少素材,本质是输入太少。日常缺少积累和思考,要用的时候才拿不出东西。
而增加输入,不一定是读书这样的笨办法,自己的经历、周围的人事、电影里的情节、微博里的新鲜事,都可以作为素材的来源。唯一要做,是改变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的做法,用脑子去观察,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原因。
以前的我,对大部分事情是熟视无睹甚至漠不关心的。地铁变了主题,街边的树上加了亮闪闪的彩灯?这些跟我没关系。哪个一线女星离婚了?某个歌手人设坍塌了?不屑于吃瓜。股票大跌?资本寒冬?没影响到我不用在乎。
开始写作之后,在有意识地改变这一点,让自己对生活重新产生好奇和兴趣。
素材是永远都不够用的,除了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也需要更多的经历来补充,不仅仅是囿于生活的围墙里。
3. 写偏题了
我经常码字码到一半发现后面的内容和定好的核心根本不在一条线上。
想要写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到后面变成了我欣赏的朋友是什么样子,一看走偏了,又非常生硬地扯回来。这下可好,两个不同的想法在脑子里面打架,标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定。
或者是素材用不到对的地方,不足以支撑起观点,硬要强行解释。
我在写作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我审视和怀疑中,如果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就全段删掉重头再来。
所以一篇千字文动不动就码了两个小时,还经常虎头蛇尾,实则是我不停的写不停的删,还会自己跟自己打架。
除了以上的三个日常,更文时经常会遇到很多其他的困难,比如我今天时间又不够了,剩下的后面再继续吧。
但是,写作给我带来的改变、和给生活带来的意义感更重要,希望之后能越写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