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回家,特别是上初三初四时,即便是当时回到家里并不定会比在学校过得好,但是仍然停不下回家的自行车。
说到回家,五月份可以说回过两次家。第一次是五一放假,因为家里有事,一是远在外地的九个月大的大侄女终于要回老家来了,得办喜宴;二是高中一个要好的伙计结婚。五一这次回家确实事出有因,天气上也正处春末夏初,不冷不热。而不到一个月后的端午这次确有些草率,可是说是在走得那一天早晨才真正决定的,决定回家的原因说起来很是搞笑,因为舍友说了一句,你不回家这三天你一个人呆在宿舍(其实还有一个人,只是很晚才回宿舍),我一听,就动心了,因为自己从小有个缺点,怕黑,怕一个人睡觉,但还是犹豫,毕竟回家即没什么事,又可能会给家里添乱,更何况天气现在这么热,但最后还是买票了。毕竟决定的太晚了,买回家的票,根本没有硬座,在火车上站着挤了一夜,好不容易熬了八九个小时终于到了家,整个人困得不行。
在火车上,一路在想,以后得给自己定一个规矩,没有事情就不回家。没有事情回去的话,在家里无所世事,除了一个人躺在床上或者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睡觉之外,无处可去,无友可寻,因为村里一起长大的都不在家,就算是过年时也好不到哪里去,真得无聊至极。可以说这四天里,在家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还不幸发烧了,38度4的高烧。说到这次发烧,原因不明,要么是因为吹了一夜风扇,要么是吃坏了东西,要么是在家吃了睡,睡了吃,身体休息过头了。
家里太热,在沙发上躺上一会就热得不行,头一天晚上吹了一整夜的小风扇,也没盖厚的东西。从第二天早上一直到下午两三点钟,身体并没有什么异样,中间还吃了个在阳光下整天暴晒的绿豆糕,吃起得酸酸的,感觉味道不对吃了两口就扔掉了。过了一会就再次躺下了,睡了一两个小时,起来后便觉得浑身难受,四肢无力,腰酸背痛。在大门口坐着凉快了一会,竟然直不起来腰。深感不适的我,最后不得不到床上又躺下了。到了六七点钟时,摸了一下脑门,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烧了,于是用体温表量了一下,竟然达到了38度4。说到感冒发烧,从毕业前一年到现在,可以说基本没有发生过,但是中间偶尔的比较严重的胃肠感冒,却发生过两三次。每次都有种病入膏肓的感觉。
在家我并不喜欢无所世事的当废人,宁肯给家里多干点活。去年端午不及今年这般早,六月中旬才是,回家正赶上割麦子,我妈当时又远在南宁照顾我哥一家。家里只有我爸一人,所以那次割麦子,我也帮了不少忙,虽然说个头矮,力气小,耐力又不足,但是起码干了一些。而到了国庆节时,一般都是正赶上收刨花生,整块地就我和我爸在忙碌,在我走得那天傍晚终于刨完,又带拉回家,好不容易弄完了。
在本科时,赶上暑假,家里只有我和妈,但妈每天都要去村里服装厂上班,因此中午饭和晚饭都要我来做。夏天嘛,每天到了11点后就开始热起来,但是从10点半开始,不得不洗菜、淘米,炒菜、煮饭。洗菜、切菜、淘米的过程虽然比较费时,但我一直觉得很享受,而炒菜却一直比较头疼。我们家不过也是从去年开始真正使用煤气,之前买了一大罐煤气放在厨房里得有五六年没用。一直使用家里的秸杆做柴火,因此夏天烧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太热了。
但再热也得做啊,而到了下午,又得烧水。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原始的那种蜂窝煤开始淘汰了,夏天时烧水不再专门点一天蜂窝煤炉子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盛水量比较大的铁壶,把水壶放到一个专门的小铁架上,在铁架上点着柴火后,接下来不停地添柴火就行,只要柴火足够旺,过不了多久水就开了。这样一大铁壶水,能灌满两个半暖壶。从效率上来看,比烧蜂窝煤快多了,也不会有什么煤气中毒一类的危险,烧完水后,将柴火及时地灭掉或者不被吹散就行。家里六个大暖瓶,隔一两天就要烧上一次,其实也用不完那么多水,两个人喝的话,一次烧上三壶就够一两天用了。而到了傍晚,就该准备晚饭,不过还算简单,因为上午有剩菜,晚上只煮两个人吃的面条就行了。当时几乎每天都是上午炒菜做饭,下午烧水,晚上煮面。有时还会帮着妈妈下地干活。可是这几年,爸妈都在家的时间长了,寒暑假我也用不到我做饭了,久而久之,我也懒得做了,只是偶尔提前洗个菜、切个土豆丝啥的。
借着这次端午回家,让我深感后悔之下,为自己的漫漫回家史,作一下反省了。现在想起来,其实很多次没必要回家的。
初三初四时,因为学校在镇上,离家远,需要住校,但住校条件特差,那时候家里又穷,自己又不舍得花钱,因此住校期间分外艰难,直到现在我最不愿意提起的就是那两年的住校时光。那个时候因为学习节奏很快,每个星期只放半天假。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我,每周都要趁着中午那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回趟家。可是那个时候基本是自行车,我家又处在镇最西边,与邻县交界处,从镇上骑车回到家,顺风的话,也得半个多小时,来回一个多小时,在家还得折腾半个多小时,因此几乎每次从家里赶回来,基本都是已经上课了。有几次还是严厉的班主任的课。而且更倒霉的是有一次在回来的路上,车子扎带了。。。
上了高中,高一高二倒还没什么,非放假或者无病时,基本没专门请假回家过。但到了高三下学期,由于复习心态不稳,到了后来可以说到了崩溃的边缘,经常找借口回家,美其名曰:回家静养静养。可是并没有什么用处,到高考时仍然考得一塌糊涂。
而08年一09年在北京上双N时,我竟然在五一也回了一次家,其实那次也没必要回的。一共三天假期,不够来回折腾的。
到了大学时,大一大二印象不深了,好像并没有在五一端午这样的三天假期回过家,而从大三开始,直到今年,连续四年,好像我都是在五一或者端午回家的。大三时那次不知什么原因回家了,而大四时那次好像是刚从北京复试完,接着就是五一,就直接回了家,没回青岛。而去年上半年时4月份回家参加同学婚礼,端午时回家然后到莱阳参加宿舍舍友婚礼。今年五一回家是因为确实有事,二十几天后的端午再次踏上回家的列车,却是有几分后悔。
后悔并不是后悔回家,家肯定是要回的,但是没有事情就真得没有必要回去。我完全可以趁着开题之后难得清闲的这三天,去找同学玩一玩,去天津看一看,或者按着同学的推荐跟个团出去转一转。我不喜欢重复,可是却一直在重复。每当假期,当别人到处旅游时,我要么是回家了,要么是宅在宿舍里或办公室里,并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哪怕是看一本书。别人在不同的时间,尝试着接触不同的人群,游览着祖国的不同的风光。而我却仍然困守斗室,无所世事。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没意思?很多事情并非是没有选择,也许每天下午吃完饭,只能在研究院这屁大点的地方,溜达一圈,每天看着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人群,就算是绕一大圈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这样的生活环境短时间内没办法改变和选择,但是在自己能作主的事情上,还是可以有所选择的。
我完全可以暂时抛开“等发了论文再去玩”,“等毕了业再去玩”等种种被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所禁锢的想法,去试着像某个师弟一样,一到了每天的下午,伴着夕阳,骑自行车去周围的公园转上一转。甚至找个合适的时间,约上一两个人骑行到鸟巢、天安门。这些是完全可以自己选择的,并不是一定要有人陪,一定要手边没有事时才去尝试,首先这种理想情况很少会有,就算是有,我想那个时候也会随便找个理由,不愿将高贵的屁股从椅子中抬起。
在这个读研的研究院里,我似乎总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更是对现在的重复单调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感到厌倦,那为何不让自己的生活每天过得不一样?要么是专注于一件热爱的事无法自拔,要么是试着每天不断尝试新事物,除此之外如果不改变心态,每天都将会过得昏昏沉沉、浑浑噩噩,毫无生活的存在感 ,甚至毫无生命的精气神。
每逢节假日,回家的诱惑固然难以抵挡,但真要回到家里,却未必会像想象的那般好,起码整天一个人无聊的成躺尸状态,回家陪爸妈的意义也就大大折扣。多出去走走吧,多去外面的世界,没有去过的地方看看吧,不要怕花钱,不要当守财奴,你须当知会花钱才会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