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开悟和成道之间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个品质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水,唯一的区别只是说开悟就像你喝了一口水,之后就没有水喝了,而成道意味着你有一口井的水可以让你去喝,你永远也喝不完。
因此开悟只是对于成道的一个瞥见,但并不是成道本身,一般情况下我们生活在头脑的囹圄当中,只有很少的情况下偶尔会有几个人会开始怀疑说在这个头脑之外是不是存在着一个没有头脑的世界?
因为这个强烈的怀疑,他们变成了一个修行人,他们变成了一个门徒,或者是和尚,他们想要知道是否在头脑之外真的另有一片天空,经过苦苦的探寻他们确实瞥见到了没有头脑的世界,那个瞥见就是开悟。
但是很快的他们就丧失了那个瞥见,他们只是暂时的看见了头脑之外的世界,但是很快的又被头脑困于其中,这就是开悟的境界;而成道意味着这个人不甘于对没有头脑的世界只是一个瞥见,他们想要活在没有头脑的世界里面,活在没有头脑的世界里就是成道。
因此开悟到成道还有一段路要走,那就是如何让那个对于无念的瞥见变成常态,如何能够不只是喝到了一口水,而是拥有了整口井,因为只是一口水是无法令你解渴的,但是他可以挑动那个欲望。
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吃了一颗糖,他并不会对一颗糖觉得满足,他会说爸爸我要好多,如果说一颗糖就是开悟的话,那么自家开一个超市就是成道,现在你不仅可以自己有吃不完的糖,你还可以把它分给别人。
开悟之后你的修行就有了一个目标,那条路就会变得非常非常的清晰,你不会继续在黑暗当中摸索了,因为你已经看见了喜马拉雅山,接下来的一切就只是继续走到那里而已。
而对于未开悟的人来说,他们还没有看见喜马拉雅山,他们还在黑暗当中摸爬滚打、跌跌撞撞找寻那个目标,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喜马拉雅山在哪里,但是一个开悟的人对此非常的清楚。
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你知道头脑之外另有一番天地,你也曾经瞥见过那片天地,你也曾经住于那片天地之中,你知道那个宏伟和壮丽,你知道那个宁静和喜乐,你知道那个洋溢着的喜悦,但现在头脑却继续堵在你的面前你要怎么办?
这就好像你知道这座山背后就是你的家,但是你要如何翻越这座头脑的大山?一开始自然而然的你就会想要铲除这座大山,你可以尝试去铲除他,但是你却发现被严重的挫败了,因为你越是努力去铲除它,他就越是变得厚重。
因此盘珪禅师的一个弟子就问他:师父,当我控制了一些思想,我发现那些思想的灰烬后面又冒出来了无数的思想,而且他们不停的冒出来,告诉我我该如何控制这些思想?
盘珪禅师说:试图控制思想就像用鲜血去洗掉鲜血一样,虽然之前的鲜血可以被洗干净,但是后面的鲜血还是会留在那里,通过控制思想并不能断除思想。这就是盘珪禅师给他弟子的引导,他说不要去控制那些思想,也就是不要跟头脑对抗。
那么怎么办呢?就只是对头脑那座大山保持漠不关心,你就只是一个观察者,看着思想念头在你里面经过,这个时候任何的对抗都是徒劳的,反而还有害,你必须要学习只是被动的观察,就在那个被动的观察当中头脑那座冰山就会开始融化,现在你就住于三摩地当中,这个就是成道。
实际上如果你可以对头脑保持漠不关心,那么原本在思想当中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进入观察者本身,慢慢的观察者本身就会强壮起来,随着观察者本身足够的强壮,观察者就会变成一把火,只是藉着观察就可以将整座冰山融化掉,那个融化掉之后的一片汪洋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的佛性,这就是成道。
因此要从开悟走向成道没有其它什么特别要做的,就只是记住说你并不是那个头脑,既然你不是那个头脑,不是那些思想念头,你就只是漠不关心的看着他们经过就好了,因为你的漠不关心他们就会慢慢的离开,那座挡在你面前的大山就被拿掉了,现在你处于一片开放的天空下,那个无限的空间就是成道。
现在不是你远远的看到了喜马拉雅山那么简单,实际上现在你已经到达了喜马拉雅山,你就是喜马拉雅山,现在你再往回看你就会发现头脑或者说自我并不存在,那些思想念头只是因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而自然出现的一个波浪而已,他们出现之后又很快的消失。
活在这样的宁静、无念当中就是一个佛,就是成道,现在你就可以分享你的宁静,给那些还没有瞥见到头脑之外世界的人,你甚至可以分享你的本性,分享你的成道,那么你就是一个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