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去关注社会,关注这个国家的发展,并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个国家在发展过程所出现的问题。
试卷大致翻看了一下,没有来得及细阅。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展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大致能够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去分析它的本质。这个问题的设计在我这里是没有明确唯一的答案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杨超老师的解读是一个普遍的方向,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筚路蓝缕,敢为天下先,取得的成就是瞩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多数人还是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这是对“端起碗吃肉”的解读。但是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维的影响下,经济发展过度的注重了速度,注重了总量的提升而忽视了质量,忽视了公平,贫富差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持续性的扩大。加之在价格双轨制下,相当一部分人富的并不光彩。所以民众心中失衡感普遍存在。这是对“放下筷子骂娘”的解读。这是常态下的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解读方式。
如果就这种观点能够出现并允许人们讨论而言来看,这也说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回看历史,言论自由的空间还是再不断的扩大。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曲折,但是前途是光明的。这句话可以指向言论自由之体现。波普尔在其作品《开放的社会及敌人》中把社会分为开放的社会和封闭的社会两种。他认为在开放的社会中,政府是有限的政府,旨在改进社会弊端,公民有广泛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封闭的社会,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受到限制,社会舆论高度一致,媒体上看不到负面的新闻报道,整个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齐划一的社会。在波普尔看来,这样封闭的社会是一个悲哀的社会,是一个沉闷的没有发展前景的专制社会,社会舆论受到压制,媒体监督作用无从实现,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个人对开放社会的形成是持乐观态度的。争论要有,不断的争论,不断的澄清,社会才能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一的团队,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允许异见的存在,不同思想碰撞争鸣,团队或者组织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文化一旦趋同,必然走向死亡。对这句话也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就杨超老师在题目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来说这一部分,我的回应是:
1.批评不满的矛头指向谁,可以是社会问题本身,也可以是行政机构,这个不需要有定论。上文我也提到了,网络管控严苛可以放到历史背景下来看,虽有不满,但我持理解态度。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言论自由一旦失控,加之外部势力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这可能是功利主义的态度。
2.记得在晨山学习时,干老师就“孔乙己”一课和韩军老师进行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茴香豆”的“茴”字做何解读。干老师以其浙江人的身份讲,没有任何特殊含义,仅仅是浙江一带小吃而已。那么“放下筷子骂娘”的“娘”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普通指称,没有特殊含义,惯用语而已,就如“跳起脚骂娘”等一样,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所以个人认为杨超老师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至于东亚政治秩序的问题,威权与民主等问题,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