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只有那些我执与情绪(烦恼)大如须弥山的人,才能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在物质和世俗世界里,我还算是一个洒脱的人,因为很多事,我不是很在意。但在精神世界里,我一直很烦恼,很纠结,各种思绪,累积纠缠,无法抉择。马克思哲学理论对我最深刻的影响大概就是唯物辩证法了,永远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正确性和谬误性,存在即合理......一不小心就分裂了。
因为无明,所以烦恼,所以就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当一个观察者和倾听者,而不愿意去当一个表达者。哪怕是用文字来表达。
周末与一位老师聊天,劝我一定要表达出来,写出来。从练习开始,整理思路,形成观点和文章。无论表达的好坏,也无论有无最终的答案,哪怕仅只是困惑,也先写出来。写作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
老师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长者,也跟老师聊到一些关于宗教的话题。我一直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一些关于宗教的知识,但因为每个宗教起源的问题,总是对佛教及一切宗教充满了质疑。因此顺便向老师提了一个疑问: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但佛教又讲轮回转世,甚至灵童的转世还带着前世的记忆,那么轮回的主体是什么?不灭的灵魂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是不是存在矛盾?
或许,以老师的境界来看,我这个问题很幼稚无知,但站在我现在的层面上,我就有这样的疑问。当时老师的回答我已经忘记,或许是扯远了,从更高的层面来解决我的困惑,也或许回答了,但我没有开悟。
然而,今天无意间看了梁冬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对话,在某一个瞬间,就明白了我昨天问了个“傻”问题。在大乘佛教的体系中,本来轮回就是空,本来就没有轮回这件事。空是胜义谛,轮回是世俗谛。佛说轮回,是名轮回,而非轮回。轮回就像我们做了一个梦,连着一个梦,在此生这个梦里,大多数人不记得上一个梦的梦境,偶尔少数人记得一些梦境,或者还有一些梦中梦,但梦里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真正的解脱是从梦里醒来,而不仅仅是接下来做个好梦。
无论这是不是正确的理解,但起码暂时解了我的疑惑,在我的逻辑中实现了自洽。
回到最初,烦恼是问题,也可能是解决问题、升起智慧的种子和动因。我相信,现在我心里的烦恼和困惑,终将指引我找到答案。小问题,收获小答案。大困惑,收获大智慧。我的烦恼自然不会大如须弥山,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但于我,得心安。
从烦恼到智慧,方法很重要,其中包括与人的交流。种下了一颗疑问的种子,将来或许就会在某一瞬间因缘成熟结成果子。提出一个问题,别人或许马上可以告诉你,也或者有一天你自己就会找到答案。就像如果我昨天不提这个问题,我大概就不会去想,去关注,就更无从找到答案。
写作,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首先这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思绪,明确问题,帮助自己寻找答案。同时这也是对外的交流与表达,有缘人看了我们的困惑,或许一点简单的交流和提点,就能让我们走出沼泽。
老师告诉我,一篇文章,一段文字,表达一个主题即可。那我就不扯远了,不在这里表述我那须弥介子的烦恼和困惑了。愿所有被我执与情绪困扰的人,都因此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喜欢取一些奇奇怪怪的文章篇名,这篇如果回头要改,就叫《烦恼即菩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