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余映潮老师学教书(二)
文/程玲燕
贾平凹老师的《风雨》妙极了。余映潮老师老师解读《风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手法更是绝妙。一原作一解读,相得益彰、精妙绝伦。由此,激发了我的兴趣,想学着余老师去解读贾平凹老师的《冬景》。
一、巧用“蒙太奇”剪辑冬
石凳和烟灰、狗和冰冻的鱼、人和石头、驴与主人、拾粪人与扫树叶、 老农与麦子、船和船夫、洗萝卜的媳妇、死在枪下的金狐狸、孩子与奶奶、两个陌生人在雪地里诗意的对话。
二、巧用“人、物关系”写冬
石凳和烟灰、狗和冰冻的鱼(物与物)
人和石头、驴与主人、老农与麦子、船和船夫、洗萝卜的小媳妇、死在枪下的金狐狸(物与人)
孩子与奶奶、捡粪的与扫树叶的、 农民们、 两个陌生人在雪地里诗意的对话(人与人)。
三、巧用“场景故事”写冬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四、巧用“空间转换”写冬
匆匆到河边去;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
狗从冰层上跑过对岸;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
村口的井边小媳妇洗萝卜;
屋里纺线的奶奶,跑到屋外玩雪的孩子;
田野上死在枪下的金狐狸;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
五、巧用“静动结合”写冬
静景:固定歇身的石凳儿、被冻在河里的柳树、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 主人不动也不响、驴粪却冻住了、扫叶人手已经僵硬、蜷缩着的猫、死去的狐狸、栖在枝上一动不动的鸟。
动景:捂着耳朵的人、踢石头的人、吹箫管的渔夫、拾粪的人、捡树叶的人、洗萝卜的媳妇、纺线的奶奶、玩雪的孩子、关心庄稼的农民、说话的两陌生人。
嘟嘟的水、跑着的狗、拉车的驴、下着的雪。
还有化静为动:喷着蒸气的井、根须掘进的麦苗。
六、巧用“人物对话”写冬
三组:孩子和奶奶、农人和农人、两个陌生人。
七、巧用“哲理诗意”写冬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 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这是一篇只写了寥寥几笔雪,雪却是人、物活动的大背景的文章。
这是一篇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北方民俗风情的文章。
这是一篇意象丰富,闪烁着哲思,体现理趣与诗意的文章。
这是一篇有画面感—— 郊外闲冬图、农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 ,故事性极强,人物活动充分的文章。
这是一篇语言生动灵活又简约质朴,耐人寻味、蕴意十足的文章。
这是一篇结构别致,利用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视角观察与想象的景巧妙组合的文章。
这是一篇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再现人在冬天的各种生活状态的文章。
这是一篇虽然写冬天,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力量、生命的文章。
这是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的文章,金狐狸殷红的血与洁白的雪,冰面的白与小狗的灰黄。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更是一篇写哲理,写生命的思考与启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