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一直是作为很大争议的话题。 大学的寝室里有一个喜爱传统文化的妹子。日常就能见到她身穿汉服、盘发髻、插发簪、听着古风歌、研究唐诗宋词。或者你会觉得很虚伪,做作。但是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种常识。
就像有的人以为汉服是汉朝的服装,却不知道是中华民族的服装。这些人一边探讨着欧洲的服装品牌。一边吐槽着国产的过气。而对于我,我一直都很喜欢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事物。不管是风水,饮食,民间技艺。都比外国文化领先了好几百年,甚至是好几千年。
越来越多人在快节奏的压力下开始倡导慢生活。倡导回归到平白的日常里。中国文化的自信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一点点的捡拾回来。
就好像《百鸟朝凤》这部电影里所体现的种种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冲突。以金钱为导向的生活价值观。面对竞争对手的内心独白。这部电影能给老新两代的国民产生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百鸟朝凤》是以唢呐为线索开始的一段师生情。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早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能用来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
《百鸟朝凤》是一部让国人反思当代本土文化的正在日渐消失以及传承的重要性。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执导(遗作),淘泽如、郑伟、李岷城,等主演的电影,于2016年5月6日上映。获得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豆瓣评分8.0 这部巨作真的是值得大家去看。令人深思。只看电影名或许会觉得是一部文艺片。但是其实电影讲了一个师生近乎父子的情感故事。
电影的一开始第一个镜头是用区区几个画面就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手口相传、口心相传,奉献自己的一生去传承,去热爱。(区别当代斜杠青年)。就像是小时候在书本上看到的,古代的徒弟要上山拜师学艺。前几个月师傅总是什么都不教,让他打杂,端茶送水。其实也是在磨炼徒弟的耐性。
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就是野性大,不长性。所以没办法将一项技艺深入骨髓里的拥护和沉迷。游天鸣看到师傅带着师弟出活。自己却只能跟着师娘下地干活。心里愤愤不过。嫌弃火庄天热,想着回家。这些都是考验他心性。
他的小师弟正如师傅焦三爷所说:悟性高,但还是缘分尽了。因此不是只有悟性就已足够。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后来回到家里,还没见到父亲的面,就听到父亲在像亲戚吹嘘自己的儿子在“焦师傅”的手底下会学吹百鸟朝凤。这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可能相当于当代的父母骄傲孩子可能考上北大清华。
无意中听到对话的游天鸣,又鼓起勇气的回到师傅身边。或者是为了报答父亲所说的相信他,也可能是害怕父亲的恶棍。毕竟当时父亲当着亲戚面已经夸下海口。如果贸然出现在面前,岂不是很打脸吗。
在一次出活中。游天鸣和师弟蓝玉由于不小心失误睡着。导致蜡烛燃着稻草引起火灾。在匆忙中,天鸣从火中抢回了蓝玉的唢呐。
想着回去拿自己的唢呐时候已经来不及。师傅唢呐王当时不分青红原因直接上来一巴掌。他的理由很简单:’说好唢呐离嘴不离手‘。这一幕和他后来看见满地因为打架破损的各种唢呐部件的时候满满的心疼和无奈相照应。他心疼的不是那些唢呐管乐器。是对于传统艺术拥护的心和深入骨髓的信仰。
这件事情也正好能够证明游天鸣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被师傅平白无故的给了一巴掌。毫无怨言。好在的是师弟蓝玉做了解释。我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心里总是不自觉的想到宫斗剧。就害怕师弟默默不作声。因为游天鸣的心善和心性,即便天分不高也一样能够成为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承者。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师傅手口相传,口心相传。游天鸣也学到越来越多。将唢呐放进自己的灵魂生命里。原本的焦家班也已经慢慢改名为游家班。天鸣作为班主,原本是作为团队领头人操起家伙工具,大家在他的瘦弱肩膀下讨生活。
但是这部剧讲述的是80年代的事情。当时刚兴起的西洋乐器直接冲击了国民的视野。人们觉得新鲜,觉得有趣。
开始排斥这些老一辈的文化事物。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连个接师礼也不给了。
游天鸣自成立班主以来,第一次接活是接同学长生的喜事活。长生直戳了当的告诉天鸣:他也不想搞这种旧式的婚礼习俗,全凭是因为他爷爷奶奶。别把这太当回事。还给包了一大个红包。
这就是在一个如此艰难的时代里。天鸣要完成对师傅发的誓言。还要想着如何在这个以金钱为导向目标的年代里生存下来。
二师兄因为家里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不能靠着吹唢呐微博的收入来支撑起这个家庭。在他收到长生第一个大红包的时候,眼睛的惊喜和兴奋已经足够说明一切。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会和师傅怼着也要收拾行李进城打工。
蓝玉和妹妹都在劝着自己留在西安里打工。在城里工程队比在农村吹着唢呐强。毕竟现在的人的一生不再像从前,不再是一路摸到黑,也不是唯一志愿。
就连游天鸣自己的父亲也在潜移默化的深受影响。他从小就想当个唢呐匠,但是苦于没有师傅教。所以尽心尽力盼着儿子出息,圆了自己的梦。但是当游天鸣在家里小心翼翼擦着爱护着乐器时候,他爹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说;’留着这些还有啥用‘。
母亲也急着抱孙子,觉得儿子应该踏踏实实的找份工作然后娶媳妇生孩子才是归宿。母亲忘了天鸣第一次说要吹百鸟朝凤给她听时候的喜悦心情。现在只有想着抱孙子和金钱的到户。
或许可以说其实人心一直都是以金钱为导向。
只是在那个年代需要找个师傅学看家本领。因此父亲觉得百鸟朝凤是证明唢呐匠的好本事。也是个挣钱的好出路。所以坚持让游天鸣去学。而到后来改变了心意,觉得只有去改革创新路才是明智。
或许我的分析有偏误,因为在后来他给了焦师傅一千块钱的看病钱还自愿临时客串。或许是他内心其实还是和二师兄一样深深爱着唢呐。只是被现实迫于无奈吧。
有一幕是二师兄听到对话后,用另一只手把断指处遮了起来,然后说到“我这辈子是吹不了唢呐了。” 这个断指是因为在木材厂打工不小心锯断的手指头。所以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并无两样,一样在接受着现实和梦想的矛盾。
真是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电影中的最后一幕是一个唢呐的声音传了过来,天鸣寻找声音轨迹看到了一个乞讨的盲人,而这个盲人吹奏的正是焦三爷成名的《百鸟朝凤》。
这个伏笔是埋在了,这个盲人会吹《百鸟朝凤》是表明了他的技艺应该不差,再加上年纪看上去比较老,所以是跟焦三爷同辈的可能性比较大。
晚辈后生看不到前途,委曲求全的来到大城市打工,容易理解。可这老一辈的艺术家也同样的学会了放弃,这样的现实价值观念仿佛就变得老少皆宜了。
这部电影在一步步的埋下伏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年轻人该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切合现代化轨道并且继承和发扬下去?
家庭价值观的强制社会里,年轻人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守护自己内心的梦想?
我现在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你们的眼里是90后。是应该对于传统乐器的排斥。但是我很喜欢歌仔戏。这是一种我很喜欢的戏曲。它从小就陪伴着我长大。每当我感觉到忧郁,烦恼,气氛。总能从它的身上找到归属的安静和沉稳。
现在的吉他,萨克斯,钢琴很多的西洋乐器在好几年前就盛行在大众身边。到现在依然风靡不断。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把妹神器。
但是我发现他们固然好听。见过了更多的乐器,听过再多音乐,还是要回到自己生活的最怀念,最依赖的那片领域。自己内心的归属。就像有一句话说的:外面的世界再美,还是要记得回家。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最初,最原始,生活原本的摸样。
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别让它变成山寨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