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4日情人节到今天,离开写作团40天了,没有组织管理,我依然坚持写作,只是从一群人的战斗变成了一个人战斗,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就是从社群式习惯养成变成了个人自律式习惯养成,谈谈感想吧:
没人约束了,写作量确实减少了。40天,算了算,我大概写了12篇文章,累计近1万7千字,如果按照以前的速度,我每天几乎写1000字,累计也就是4万字,少了三分之二,真是不少。这些都是硬邦邦的数字,没办法作假。
下面的文字,就是心里的感受了:
明确的任务量,有时是正向的刺激,有时候却是负向的应付
习惯养成,大多数时候败就败在“每天”,除了超人,没有谁的能量级是一直保持高涨的,尤其是文字创作,怎么说也是一种需要灵感的高智商活动,就更需要保持较高的能量层级了。因此,总有那么些日子,是我不想写或者没的可写的,于是,为了完成任务,我总会在那样的日子里随便拼凑或应付500到1000千字,一边写,一边问自己:“这篇文章写出来,有意义吗?如果将来出书,它能够被选入其中吗?”如果答案是没有意义,不能被选入,那么,还真是会写到连自己都嫌弃自己。那么,如果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甘愿认罚就可以啦!可是10块钱虽然钱不多,但是毕竟是惩罚,只要是惩罚,哪怕只有一元钱,也是一种负向意义的情绪表征,那意味着“今天我失败了,我的习惯养成计划受到了冲击”。这样的负向的情绪一旦积累多了,会在人的习惯养成情绪中,不断积累负向挫败感,不利于正向行为的养成。但真正的习惯养成是什么样的呢?它本就不该是每天完成的啊?而且,在那些没有坚持完成既定任务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得到的是更大的正向鼓励才对啊,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第二天以更饱满的热情完成高规格的任务。
“天黑写作团”是写作的平台,而不是分享的平台
我的写作方向一直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写给大学生,写作方向是职业生涯发展和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天黑写作团”,即使是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篇让自己觉得满意的文章,也没有很多人给我评论,更不要说意见建议。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觉得自己好像跟组织离得很近,因为每天都在团里,又觉得跟组织离得很远,因为没什么人关注我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在团里。可是,当我离开“天黑写作团”这个平台转而投身在生涯圈子的时候,我发现每每我写作分享,总是能收到朋友们的回应,批评也好不同意见也好心得体会也好,总之有回应就是对写作者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正向刺激了。
天黑写作团到底适合自律的人,还是不自律的人?
如果你说,“天黑写作团”就是靠严苛的规则帮助不太自律而又想提高自律能力的人提高写作水平,可能很对。可是你会发现,来了以后很快被杀死的人,很多都是自律能力不太强的人,在他们眼里,这个规则简直——太变态啦!而对于自律性很强的人,天黑写作团其实是一个平台而又不是一个平台,可能没有写作团规则的束缚,他们仍然会坚持写,只是写得比较零散。我自认为自己是比较自律的,没有写作团,我也能坚持写作,但我还是会感谢写作团这一年来,给了我高强度的写作训练,让我把写作真的养成了一种习惯。
比写作更重要的时写作价值的转换
只去写,而不去考虑写的东西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喜欢看,这肯定是不行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它的价值导向的。扪心自问,我不单纯是想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也不单纯为坚持一个习惯而写,我是想通过写作体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思维固化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种思路甚至是一个概念,所以我想推动作品结集成册和出版。我想,如果我的第一本书可以顺利得到出版并且收到很好的口碑,那么我一定会有更大的动力来完成第二本第三本,那么,在天黑写作团的成员们,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某种力量来可以帮助大家完成这种价值的助推呢,那种力量又是什么呢?那其实是人的价值观,把兴趣发展成自觉兴趣,靠的是知识技能和反复训练,而把自觉兴趣上升到志趣,则是一定要跟价值结合的。人和人的价值观不同,促进写作的方法当然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我,我是成就导向者,我需要极大的成就感才能支持写作,所以我可能需要平台给我激励,但是有的人写作可能是因为它是情感导向的,还有的人写作可能是因为她是学习导向的,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促进写作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如果我是团长,入团前,我一定让成员做一做价值观测评,以便将来给每一个人做不同的写作方法引导。
写作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习惯本身,你在为什么知识体系而写,这才是写作的本源
如果有可能,写作团是要给每个人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碎片化的写作围绕某一个主题或朝向某一个目标。我很感谢自己几年前突发奇想把生涯课程和学生的行动力联合在一起,别看就“行动力”一个词,它就像是给我的知识体系找到了一个新的框架,随即的学习,也像是一直在为这个关键词寻找资源,往这个框架里面去填充,去构建。这样的学习,变得非常地主动而系统,这也正是工作之后主动求解式的学习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