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期一路宣传的“五项管理”,到这学期“突如其来”的“双减”政策。这些文件的发布,对于我这个一向不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问题之间有所关联的人来说,这就是“突如其来”。如果我不是一线教师,也许这就是两个新鲜词。
文件一项项发,解读一次次读。就如同昨晚班长提到的“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这句话真的有一语中的的效果。我这才发现,“双减”好像对我这个住宿班的老师没有太多的影响呀!我们不用课后服务,也不用面临是否布置作业,无非就是周末作业减少一点。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呀!
反倒是时常在吐槽低年级的学生要是不写作业了,怎么掌握知识呢?到了三、四年级又该怎么办呢?甚至于为以后自己的孩子担忧,都没有竞争压力,都不知道自己的分数,何从谈及学习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呢!再回到自己的班级,我不能再用分数去和家长沟通要加加油了,也不能用分数去告诉孩子你的努力真的有成效了。这群单纯的孩子,当然是喜欢现在的状态了。因为他们也真的找回了很多的快乐,我都看到他们玩起了我小时候就在玩的“东南西北”的游戏了。
也正是因为我对“双减”的理解没有思路和想法,才带着“思维”“改变”这两个关键词开始了昨晚的交流。一通“吐槽”后,我听到了来自家长群体的焦虑。其实现在的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依然处于不愿意改变原有样貌的状态,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都要考试,都要写作业。突然发生的巨变当然会有惶恐和焦虑,细听下来反倒是家长更为担心孩子未来的成长变化。换言之,尤其是那些不能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引导的家长就更加焦虑了。
一个人格局的高低,在于是否能在从一群人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更高层次的理念。昨晚,Anna就做到了。让我一下子从“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中清醒过来,然后到在心里默念“放下了”。放下那些固化的思维,放下那些“我以为”“我觉得”,放下那些“为你好”。即使我不是一个宣扬成绩论的老师,我也一直告诉家长和孩子要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努力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善良、温暖的人。脑海中当然有无数条教育理念在驱使着要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但是面对考核和评价,我也只能让他们一遍遍写,一回回改,一次次背。所以总是在“静待花开”和“催促成长”中徘徊着,一方面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成长的滋养,另一方面深陷在“辅差”的怪圈中。在Anna和班长的分析过后,反倒觉得“双减”能让我慢慢把这些“枷锁”慢慢放下了。
“双减”在无形中将“教书育人”这个词的天平稍稍进行了倾斜,以前可能会更倾向在“教书”,而现在的导向就更倾向于“育人”。用一个生命去感召另一个生命,这才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感。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促使自己跳出“吐槽”的思维后,才能看到更加明朗的天空。这就是让自己在应对不同的变化。“双减”减了作业,减了学科辅导,但是作为老师的责任和思考反倒要增加。我幸运的成了这一项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甚至会成为新的评价体系的见证者。就如同5年前作为学校第一波使用统编教材的老师一样,能够了解最新的教材,能够为之后的年级提供经验和资料,我的心里是有一些暗爽和成就感的。
现在,我是一名老师;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个母亲。我不仅要将爱与滋养传递给学生,也要倾注到我的家庭中。现在我和这些孩子一起成长,未来我才能更好地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双减”真的已经来了,我必须先行动起来,才能带动家长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家校合力的良性循环。我始终觉得转换思维是最为艰难的,但是于我而只要思维打开了,行动也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