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佳佳住院了,因为抑郁症。看到她了无生趣的样子,我着实吓得不轻。
究竟是什么,让生活优渥的她,徘徊在了快乐之外?
我陪了她一下午,我们彼此没有说话,这个时候,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期间,我们偶尔眼神交汇,而随即,她便闪离。
离开时,我握着她的手,说:“佳佳,记得吃苹果。要平平安安的。这两本书,是我的新宠,给你留下,无聊时,就看看。”
看到她回应我的眼神,我知道,她会看。
我给她带去的是杨定一的生命系列书籍,其中一本是《静坐》。
《静坐》作者杨定一,是美籍华人,医学博士,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同时,对生命的本身发起了叩问。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撰写出“全部生命系列”书籍,包括《真原医》《丰盛》《静坐》《好睡》《不合理的快乐》等等。
《静坐》这本书阐述的内容,并非止于字面上的“安静地坐”。对于杨博士来说,“静坐”,囊括了实修、技术、境界、转化的经验。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踏上了探索“静坐”之旅,不断地研修、总结,明白了所有的答案其实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杨博士认为,静坐是探索人生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实,透过“静坐”所寻找的是人生的意义。这句话似乎很拗口,但是多读几遍后,其真正的含义,就会渐渐地清晰起来。
杨博士希望人们能通过《静坐》实修与源自内心的探问,看清人生真相,并在现实的迷茫中,找回失落的信心,找到迷失的方向。
《静坐》一书,采用了问答形式,从科学、医学、心灵等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追问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让我们终于明白:活着,不只是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内存灵性的呼唤。书中也纳入了博士的女儿杨元宁在10-24岁之间所提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加入了她十五年的成长历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所理解的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一、快乐源于对生活的简单要求 而幸福则来自简单的快乐
前几天,沈阳九岁男孩在失联40多小时后,被证实已经溺亡;
几乎同时,安徽一女大学生因留错订餐电话,导致快餐未及时送到指定地点,便毫无口德地谩骂外卖员,致使外卖员受到心理打击被迫辞职。
自然,这又引起了一场全网的水漫金山,各种形式的义愤填膺和口诛笔伐,层出不穷地上演着穷追猛打,直指涉事的每一个人物,包括男孩母亲、谩骂者女大学生,也包括男孩与外卖员。
人们呆在热点事件中衍生出来的各种激动里,或推波助澜,或息事宁人。这一切都无可厚非,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产生了本可避免的不良后果,也挑动了人们脆弱敏感的神经。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类似的事件,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是动不动就会再次冒出来,极具杀伤力地吊打着人们并不平静的神经。
只是,让人费解的是,事件发生后人们所获得的清醒认识,却并没有起到更多更好的警示作用,也没有成功地被引以为戒。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类事件的涉事人员均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焦躁、不快乐。
那么,人为什么会“焦躁”“不快乐”? 不快乐的根源是什么?
相信大家也都千百次地从各个角度叩问过自己的内心。然而,我们却迷茫于“我快乐吗?”很多年,我们甚至“处于快乐中”而不自知。似乎“如此之问、终无一答”,我们的心,跳不出焦躁,也静不下来。
我自己呢,亦在其中。在写这篇文字的同时,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心绪不宁,内心在狼奔豕突。
杨定一博士说:快乐是与生俱来的,无须外求;快乐是无条件的,与一个人的外在因素(年龄、外貌、社会地位、健康状态、身边的人、生活质量等等)并没实质性关系;快乐也是无所不在的,不受环境影响,不必娇柔做作。也只有快乐,源自内心的快乐,才能开展生命无限的可能。
这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不快乐,全都来自身外的世界,我们一直在索要,一旦达不到预期,便失落、愤懑、不开心。求的越多,不满情绪便积累的越多。
有一句话这样说:“握不住的手中沙,不如扬了它。” 当然这并不是要大家不去追求,而是要在追求前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别强求,顺其自然就好。要相信,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都能够促使自己的成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对于谩骂女学生的这份焦躁,我不相信她生来就是这种模样,毕竟“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她一定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正好受了委屈无处发泄,比如原生家庭的教育缺失,比如三观被后天的遭遇进行了改变,于是便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将自己所承受的各种不经思索地又反射了出去。
对于小男孩,如果他的父母能够坦然面对他现在的不够优秀,静下心来,用心梳理。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不会外出,也就不会失联以至于命丧黄泉。多么惨痛的教训啊,然而,却毫无转圜余地。
适度地转换一下思维,兴许就是另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要想真正地快乐,努力追求后,对结果别去苛求,放下自认为的不如意,如新生般重新出发。毕竟,快乐来自对生存际遇的简单要求,而幸福则积累于简单的快乐。
二、静坐 是大道至简的养护秘诀
忘记了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学会安静,唯有安静的时候,才可以听见心跳的声音,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该舍弃什么。
然而,在高度发展社会、讲求速效的时代,我们却像是一块机械表,上足了发条。 为了得到更多,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我们倾尽全力,在岁月里奔波,在风雨里兼程,一路辛酸、满心俱疲,就算真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却依然无法静心,神经始终紧绷绷。
记得小时候,我们哭闹时,父母都会把我们拥在怀里、轻拍着我们的背,说:好了好了,要断气了,呼吸一下。然后,我们便在这种安抚下平静下来。
同样,杨定一博士在本书中也强调了呼吸的作用:基于健康的考虑,将呼吸作为静坐教学的首选,是因为有技巧的呼吸,能够更快地带来健康效益。
就是说,呼吸有助于提升静坐专注力。对于呼吸,我们还应该去了解下它的两种技巧:数息,观息。
数息,就是将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轻轻专注于吸气吐气,在吸气时数数,完成从一数到十的吸气吐气的循环。熟练后留意呼吸之间带来的各种感受,这种留意观察可以延伸到整个吸气吐气的循环,同时将数息的过程慢慢拖长,拖到换气的空当。
数息熟练后就能进行观息,注意力仍放在鼻尖或下丹田,全心观照吸入的气与呼出的气。 特别留意吐气结束后吸气之前的空当,不必延长或缩短,只需观看。
数息或观息期间,心思若飘忽了,只须拉回来就好。在这种练习下,只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无论有多少纷繁杂念,都能让心灵恢复于平静。
杨博士讲到,在静坐时,配合“逆舌身印”(一种静心的瑜伽术),我们就能得到放松。能让呼吸更顺畅且深入,还能减缓新陈代谢与心跳,澄清心灵,让专注力更加集中。是处理焦虑、缓解压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静坐的姿势做到位很重要,摆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才能让身体处于最自然的状态,让自己觉得更舒服。
静坐的姿势并非唯一,可以坐,可以躺,甚至可以完全不管任何姿势。另外,静坐也不拘泥于在什么时候、时间的长短以及频率,有空就行。
杨博士在《静坐》里介绍了许多种方式,但是他强调,不要一直变换方式,不要将宝贝的时间浪费在体验层出不穷的新方法上。每个人只要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行,只要一心一意,坚持练习都能达到完美境地,因为所有技巧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补充说明一下,静坐适合于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少,包括健康与非健康人士。所以小孩也在内,特别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或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与帮助下,进行一定的静坐实践,就能增强孩子做事的注意力、改善孩子面对压力的身心反应。杨博士如是说:静坐可以算是必备的求生宝典。
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只需选一个最切合我们需要的来进行即可,只要是顺从生理机能出发 ,任何形式的静坐都能给我们受损的身体带来足够的修复。
三、叩问内心 感恩所有遇见
我们每个人,自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刻开始,便无须再通过母亲,就能独自与这个繁华的世界紧密地关联。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感观都在触知这个世界:看到一切可以看到的物件,听到一切可以听到的声音,闻到一切可以闻到的气味,饮食一切可以饮食的营养,可以学到自己能够拥有的技能,可以分辨违背内心意愿的所有;我们拥有七情六欲,我们可以表达爱恨情仇,我们能哭会笑……因了这些,才促成了我们鲜活的人生,让我们生而有趣、生而有乐
所以得有感恩的心,感恩自己此生的所有遇见,无论人与事。
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两只特别要好的小狗,小白和小黑,有一天,两小狗吵架了。小黑气呼呼地撇下小白,独自跑远了。过了好大一会儿,小黑气急败坏的跑过来:“那边来了一只非常凶的小狗,对我嗤牙裂嘴,还扑向我,好可怕。”小白听了,说:“真的的吗?它欺负你了吗?我去看看。”过了一会儿,小白回来了,说:“是有一只小狗,不过不凶,很有礼貌,还与我打招呼。”小黑不信,拉着小白再去看个究竟。它们看到了两只小狗。后来它们明白了,它们是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这就是说,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与人相处,用的是善意、怀的是慈悲,别人也会用善意与慈悲,回向于我们。所以,我们做人要大度一些、主动一点,不要等着别人来将就自己,努力去做一个温暖的人,先拿出真心实意。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上面的那个热点事件,如果那个女大学生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用大度与理解来对待快餐未及时送到这件事,就不会在再次打电话给外卖小哥时,劈头盖脸地来上一顿臭骂,先针对自己的失误,表达一下歉意,麻烦快递小哥再跑一趟,相信这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祥和的对接。
有句话这么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这个人世间行走,谁都不容易,谁没个意外呢?更何况,我们在这个世间,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不论直接或间接,也不论陌生或相熟,都是相互依存的。
宫崎骏《龙猫》里有一句话:“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开怀大笑,然后放声痛哭,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
读到这一句话时,我却发现,我都没有真正地笑过也没有真正地哭过,一切都堵在了嗓儿眼。因为我的童年,留在故乡,我是个背井离乡的人,我将双亲留在了千里之外。原来,我一直都没有放下已经消逝的过往,一直也静不下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内心在狼奔豕突的原因之一了吧。
博士杨定一在《静坐》的序言里,真诚地感恩他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着实让我感动:这是个多么实诚又感性的人物啊。
释迦牟尼说过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我们该去的地方,无论我们经历什么、见到谁,也都是我们该经历的事和我们该遇见的人。”
写在最后: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是在被裹挟着往前奔跑,身心俱疲的同时,我们每一个决定与行动,都关联着身边的人。
如果心里有着不痛快,请记住,自己并不孤单,我们的身后,关心我们的是家人、是好友、还有很多相熟与不相熟的人。
任何不愉快的际遇一旦发生,先让自己静下来,然后再深思熟虑。
《静坐》这本书,值得正在彷徨的我们好好去阅读,里面从科学、医学、心灵等角度给我们阐述了静坐的必要性。相信我们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自己灵魂的皈依。
(我是苹果微语,靠近你,温暖我。若共鸣,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