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溜溜
近几年我们深受“雾霾”影响,但“雾霾”这一现象并非近几年才出现,早在很久以前PH2.5就已经侵略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不过那时人们称之为雾,对“霾”的认识相当浅薄。而霾的形成原因其中一点众所周知,是由于工业排放的恶劣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我们从小被老师教育,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强调植树造林的必要性。但似乎儿时灌输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多少有点距离。这是一个追求快速,追求效果,试图让一切事物看起来干净利落,做事大刀阔斧力争上游的世界。它喧哗浮躁。而与自然共生的自然风光一改初衷成为旅游风景的惊鸿一瞥。摒弃自然当然是有代价的,代价便是我们今天被污染的生存空间。
虽然人们对现代发展造成的一系列污染有着一定地关注,但和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科学认知是渐进性一样,人类对自身发明事物的利弊关系认知也是渐进性的。然而有些人,会先一步站在历史前沿,发现问题,批判问题,寻根究底予以警示,卡森便是那些人中的一员,《寂静的春天》便带着警示意味,于1962年那个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出版,因此这本书形成的轰动是具有启发和自我审视的。
《寂静的春天》可说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富争议的图书之一。作者卡森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社会的崛起与自然环境的衰退。那时这种变化尚不凸显,可是意识到这一变化的卡森,在接到朋友有关鸟儿遭受杀虫剂喷洒无辜毒害的来信报告后,开始着手深入调查。所以书中内容是从各种污染事件中单独拎出药物污染的一面,针对以杀虫剂展开的论述,再以此延伸自各类农药使用的各种危害分析,详实而主旨分明。卡森先是利用大量事实依据举例出化学药品的有毒性,再着重讲到滴滴涕、狄式剂、硫磷等药品在扑灭害虫的同时伴随的连带破坏。
卡森把人类与自然的生物链的形成是由多种生命体构成的生命之网,水、土壤、植被植物、昆虫、人类自己,他们相互依存,彼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卡森按着这一关系网,循序渐进,甚至也是实事求是,或急切地推演出一幕幕被农药侵蚀的悲惨情景。当装满杀虫剂发飞机飞掠上空大规模洒下农药时,大地沉寂;当肆意喷洒药物时,天空无声呐喊;鸟儿不再鸣叫,鱼儿不再游荡,家禽也失去生机,而人类呢,不可避免正承受起自身制造的现代“魔鬼”地无情啃咬,并且少有反抗。本来是对准虫害的消灭行动,却顺势而来上演自我残害的情景。有点讽刺,又有点无可奈何。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享受于任何形式的工业化现代制造,不论便捷的生活、健康的保障抑或是经济财富。人们研发的所有事物,初衷都是为人类谋取福利,工业化学药品更不例外。但我们沉浸享受于这些快速、有效的产品时,很容易刻意或无意地忽视硬币另一面(毕竟人天生贪图享乐,居安思危的能力不是人人具备)。事实上,我们已经丧失了生存在纯粹的自然条件下的所有勇气,正因如此,回归自然的怀抱之困难变得越加棘手,也正因如此,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加重视。
一切都始于工业发展的弊端,始于人类要做大自然的主人的错误信念。可是以人类创造的产物带来的好处亦是显而易见。如果真如卡森提倡的全权交由以物制物的原生态治理办法,不是绝对可行。而诚如卡森建议的,合理正确使用有毒物品,却是急需改变的现状。试问:你有几时回拿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认真观看,仔细阅读呢?
柴静写:“不要求快,要稳。”拥有聪明头脑的执权者或研发人员,每一步走踏实,按捺急于求成的心情,走一步再想多一步,就是对世界维护的负责表现了。对每个普通人来说,增加安全意识,善待自然,就是保护自身。
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卡森对生态污染的论点和呼吁,依然发出“Duang Duang ”的警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