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很感性,多愁善感。比如看到街上的乞丐就会心生怜悯,如果这个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或者带有残疾,再加上小音响里播放出“世上只有妈妈好”之类的催泪音乐作为背景,这个时候我们即使怀疑这是个假乞丐,仍然会在心里产生“好可怜,要不要给一点”这样的想法。
如果你真的给了一点,那你可能用你的好心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你助长了一种好吃懒做的习性,助长了一种利用人的同情心获取钱财的不义之举,你还要知道,这个乞丐的收入极有可能比你高得多。
理性一点,你就会考虑到,这个所谓的乞丐真的困难,他可以找政府啊,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全国人民都知道。在这个国泰民安的新时代,我们的政府是不会置之不理的。如果你给一点,他给一点,反倒是会让更多的人学会懒惰,让懒惰的人更懒惰。我们有义务让社会的“寄生虫”少一些,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再举一个例子,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我们在看到狼捕食羚羊时,会为惊慌逃窜的羚羊默默祈祷,祈祷羚羊跑得更快。我们会为狼爪下的悲鸣阵阵心痛,叹息不已,从而对狼产生强烈的反感。
是的,没有一只羚羊应该被狼吃掉,每一只羚羊都是一个生命,它可能是只正在成长的小羊,或者是正在哺育小羚羊的父母,它们有活着的权利。但是,我们理性分析的话,如果真的这样,那所有的狼都会被饿死。
弱肉强食,是自然之道,生存之道,犹如一年四季轮回。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不可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规律,顺其自然,我们不能去打搅,破坏这个规律。小学六年级语文《鹿和狼的故事》,很好地说明的这个问题。况且,狼捕食的羚羊,一般都是跑得最慢的羚羊,可能老了,可能病了,可能弱了。这样的羚羊,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我们看到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看到强者捕食弱者,都会于心不忍,但我们无法改变,这才是正常的自然界。
感性,通俗的说就是感情用事,多愁善感,是原始的冲动。它是一种感觉,没有理由,是自己认为的,感性和理性是相对的,感性没有理性的深度思考和琢磨。感性就是纯粹跟着感觉走,不做冷静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性就是控制情绪,会分析得失,全面权衡,这是一种经历丰富的表现。有的人在见面几天就闪电结婚,这可以理解为感性占了主导,有的人在经历过爱情长跑后结合,这一般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感性和理性的磨合、思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合,在若干年后,大概率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感性太多,就会感情用事,办不好事,还会往往坏事;理性太多,缺乏人情味,冷漠严酷,是没有温暖的冷血动物。所以,感性与理性之间,应该达成一种平衡,成为一个温暖善良而又成熟深邃的人。
回到我们刚才说到的狼捕食羚羊的例子。想要不被捕食,唯一的办法,就是跑得更快,成为羚羊群中的强者,这样,你不仅不会被狼吃掉,还会繁衍生息。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点,我们要接受,因为这是理性的分析。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上,如果我们成不了狼,那我们就做那只跑得快的羊,绝不能成为跑得慢的羊,因为那样,我们会被狼抓住吃掉。其实,做狼也很辛苦,要不停地努力奔跑,一旦懒惰下来,就会抓不到羊,就会饿死。
我们都是普通的平凡人,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奔跑。我们努力奔跑,要么是为了能够在关键时刻抓住羊,要么是为了在关键时刻逃脱狼的追捕。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看到乞丐,我会同情,但我一定不会去做乞丐。看到羊被狼吃,我同情羊,但我一定不能成为羊。我同情弱者,帮助弱者,但不是为了换回别人的同情和感激,我会对自己狠一点,跑快一点,绝不允许自己沦为被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