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关于古诗专题复习课
近日,听了几节古诗专题复习课,想和大家说一说古诗专题复习课。
01
上复习课,首先要清楚,复习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达到这个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
古诗专题复习要达到的目标,不外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作品的内容、情感、手法,然后,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么?
让学生读中考宝典的解析,或者干脆老师自己读资料书……这样备课上课都会很轻松,但是,能不能发现学生是哪个内容没有掌握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熟悉?
抛出问题给学生,但往往学生还没来得及说,老师就忍不住回答了……
课堂上的训练,也有计时、也有投影学生的答案,但是老师没能作出恰切的评价,不了了之……
想追新奇,借鉴了网上的教学设计,但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02
复习课上,不管是朗读还是背诵,还得强调,读(背)出感情来。不管在什么时候,读,永远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手段。
我提出的“说诗意”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作品。不看课本、不看资料书能说出来,那才是真的熟悉。我们可以把一首诗在课件上呈现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或者就是你用嘴说出来。然后,让学生一句(联)一句(联)地说诗意,运用了手法的要说手法、表达效果。不要从头到尾集体回答,要和个别回答相交错。节奏由老师把控。唯有如此,才能知道学生对这首诗掌握的情况,以及“堵点”在哪,学生对这首诗的熟悉程度会加深,对于之前的模糊之处印象会变得清晰。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老师尽量少说、少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激活”学生。
这是一节古诗复习课最底层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作品的篇性灵活处理。如七年级下册的《古代诗歌五首》,可以从多个维度玩转内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成一组,都是登临诗,但是抒情言志有所不同,抒情言志的渠道也不同。《登幽州台歌》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反衬个人的渺小孤独寂寞,“独”是诗眼;《望岳》以“望”统领全篇,有远、近、细、俯四个层次,注意,“会当凌绝顶”,他此刻,并没有登上山;《登飞来峰》也是巧妙地运用虚写手法。
《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可成一组,因为都表达了哲理;《游山西村》除了哲理,还有对家乡淳朴生活的热爱。
《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又是一组,都是绝句,结构相同。
这个过程,还是为了更熟悉作品。
03
课堂训练的题目,一定得考虑其训练价值,善于取舍。
如果有老师觉得抓不住重点,那么,相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看题目,自然就能抓住重点。
如《黄鹤楼》,搜索“《黄鹤楼》中考真题”,看了数份题目,会发现选择题和问答题都会集中于考写景角度、手法、景物特点、情感,“萋萋”“历历”的意思。其中,考情感,“萋萋”“历历”意思的诗题占比最高。这样一来,在“说诗意,复内容”环节会有所体现。训练题,关于情感的题目,是必须练的。“某一联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最常规的题目,但是学生考场上的表现又极不理想。这应该作为复习课的一个重点。
又如《望岳》,搜索“《望岳》中考真题”,看了数份题目,会发现选择题和问答题都会集中于颔联的手法、炼字,颈联的画面,“望”的角度、尾联的情感,“会当”的意思。其中,考“割”、尾联的试题占比最高。这样一来,温故和训练的重点出来了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鲍鹏山教授解读《论语》,把“习”解释为实践。学习了,只有不断实践
此文写到这里,没有万语,却已超千言。汇成一句话,就是希望大家勤于思考,勇于改变,成全学生,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