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思想,为政者当清静无为
1、人民方面
(1)人民的贫困动乱的原因。在于统治者贪婪多欲。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去彼:使民朴素,不贪婪,慈善;反战。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3)取此:使民富足,健康,安居。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2、圣人方面
(1)为政者内则无我无欲,外则无功。辩证法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不造作有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去甚、去奢、去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二)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1、道生万物,
(1)道是本原。
道冲而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阴、阳、和),三生万物。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2)天地万物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由无形之物和规律产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大道无形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大道不殆,具有长久性质。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4、周流万物,慈爱万物。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三)辩证法思想
1、道也指规律。
(1)事物变化的规律:“反者,道之动。”
(2)相对立事物和概念,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3)事物达到一定程度,表现对立方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
2、此规律的方法论
(1)采取表面上相反行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2)更具体来说,辩证法“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知其雄,守其雌。”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曲则全、枉则直。”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3)道是主要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去彼取此。所以清静无为(见四)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我则异于是,而贵食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清静无为。
1、取此:清静
“静为躁君”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2、去彼:(1)少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不造作有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修身方面:
“涤除玄览,能无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