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吃啥?”
“灿花!”
一到夏天,这便是临近下午放学最常出现的对话, “灿花”是我高中学校门口一家凉皮店的名字。
炎炎夏日,食堂拥挤的绿豆汤供应窗口、热气灼面让人上火的麻辣烫、香气四溢却油腻的炸鸡,都比不上一份加了辣椒、黄瓜丝、麻芝、花生碎、熟面筋和特制调味汁的爽口的裹凉皮。
一到放学时间,凉皮店总挤满了人群,“一份裹的带走”“我的多放辣椒”“不要麻芝香菜”“放一点糖”“少放点醋”的声音在店里此起彼伏。
裹凉皮(也叫卷凉皮)是中华龙乡河南濮阳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顾名思义,就是把凉皮用裹的方法做成的小吃。
做法是将凉面、黄瓜丝、熟花生碎、面筋、香菜等用芝麻酱和其他调料拌匀后放入一大张完整的凉皮里面,裹成卷放入塑料袋中即可用手拿着食用,吃起来方便快捷,干净卫生。是年轻群体和上班族的快餐首选。
濮阳有着中华帝都、华夏龙都之美誉,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楚丘(今濮阳),楚丘一度成为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宫廷乐师于“桑间濮上”创造的乐曲“郑卫之音”,风靡华夏。如今,濮阳人创意的裹凉皮,也许是得益于从远古时期就有的精神的解放的结果吧。大家都知道,西北多有城市盛产凉皮,凉皮是甘肃、山西、陕西在全国都非常著名且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但大多都是把凉皮切成条状凉拌而食。
把凉皮裹着吃的,是濮阳人。
裹凉皮的缘起于当地的第一兵器制造工厂。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因国家政策由青海省湟中县整体搬迁至濮阳市,除了搬来的机械设备,随同来的还有一批青海籍的工人。后来,一机厂破产,一些工人选择了回去,更多的工人是选择留在濮阳成家立业。留下的人将青海特有的“酿皮”当做维持生计的一种买卖,将做好的酿皮用车拉着沿街叫卖,有切的凉皮和裹凉皮两种。据一机厂的老人讲,最多的时候,每天厂区出去的车子有上百辆。
经过多年的发展,濮阳裹凉皮已经不是单单把凉皮卷起来了事。一个合格裹凉皮的标准越来越高,黄瓜丝要新鲜青脆,面筋要劲道弹牙,辣椒油要香而不辣,麻芝要醇香回味,白醋、陈醋、盐、蒜汁儿的比例要适宜,味道调制得当,咬下去咸淡一致。
不单单是这些独特新鲜的配料,裹凉皮用的原料―――凉皮,面皮要剔透,能隐约看见所裹之物;面皮要完整,不能破开,不能漏洒汤汁,经过了再三的改良,才能制作出了能把各种材料包裹在内的现在的裹凉皮。能够包容一切,并把他们融合,调和成独一无二的味道,这也是我们中原人,濮阳人的一种特质。
凉皮是我的高中时代陪伴我最久的小吃,放了学到凉皮店要上一个不要香菜,不要麻芝,放点儿糖的裹凉皮,咬一口就觉得那清爽的调味汁在舌尖跳舞。
压力大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就多放辣椒,辣到不停的哈气,仿佛所有的负能量都被释放了出去。
高中毕业,我来到了离家千里的赣州,每次和同样远在他乡的同学视频,说着说着就开始“我好想家,我好想我爸妈,我好想吃凉皮,”隔着视频咽着口水抱头痛哭。
寒暑假一回家,一定要和原来的同学一起去吃一次凉皮。每次尝到熟悉的味道,就好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高中时代,就会想到原来和喜欢的人一起吃凉皮的时候,自己总是会担心吃相是否难看;想起在班里吃凉皮被班主任发现的囧相,到现在依然糗到想找个地缝躲进去;和几个同学一起举着裹凉皮,占领一个窗口,一起讨论班里的八卦,窗外是正在专心绽放的月季花,远处是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的人,闭上眼睛,耳朵里听到的是远方传来的欢声笑语;鼻腔里闻见的是黄昏花朵盛放的芬芳;舌尖上流连着的是裹凉皮软糯的口感和鲜美的味道,这些都被时光化成图画,在记忆中熠熠生辉。
对于很多在外乡求学或工作的濮阳人来讲,回到家乡的时候,总是想去街上吃一个凉爽可口的裹凉皮。用他们的话说,“这才是正宗的凉皮”,“别的地方的都没这个味儿”。
裹凉皮不仅是濮阳人心心念念的一道美食,很多外地人来到濮阳,在吃过裹凉皮后亦深觉难忘,直道“很香、很辣、很过瘾!”
裹凉皮成为濮阳的符号;一张小小的裹凉皮,让在外的游子提起家乡时多了一些谈资、几许回味、种种念想。裹凉皮的味道隐藏着家乡的味道,浓浓思乡情也蕴含在裹凉皮中,成为记里最美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