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照片VS文字
虽然自己是一个大龄单身剩女,我不忘时时关怀身边的好姑娘们,经常张罗着给她们介绍男朋友。每当别人问“她长得怎么样”时,我就感慨自己词穷,来来回回都是“挺漂亮的”、“很美的”、“个子挺高”、“身材挺好”、“双眼皮大眼睛”⋯⋯
前两天朋友去法国玩,感受了巴黎腔调,参观了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回来跟我吐槽,说想写篇游记分享巴黎见闻,搜肠刮肚,写下来的就只有“巴黎空气就是比国内好”、“凡尔赛宫真是金碧辉煌”、“埃菲尔铁塔跟书里看的一样”。她觉得自己亲自跑到法国一趟,写出来的东西还没人家只看了BBC纪录片的人写出来的有画面感。白瞎花了那么多钱,只买来了几张朋友圈照片。
智能手机让拍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于是人们可以在介绍对象的时候配上一张照片,在分享旅行经验的时候附上几张照片。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照相机,单用文字,你能否让人有看图片甚至看电影的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画面感”。
02 色彩和线条,塑造画面感
那么如何让文字更有画面感呢?
让文字更有画面感,你可以罗列具体意向(枯藤、老树、昏鸦),也可以用五感(视听嗅触味)来进行细节描写。
或者,就先从下面最简单的这两招开始吧!
《大师们的写作课》
所谓有画面感,其实也包含显显隐隐的多个层面,最简单的一层理解是文字中有色彩和浓淡,有线条和造型。
** 1. 色彩**
你能想到的颜色有哪些?
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
还有吗?
看看大师们笔下的颜色:
鲁迅 《野草》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辦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张爱玲《金锁记》
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
看看鲁迅先生的用色,“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饱和度相当高的色彩,营造出清冷又浓烈的感觉。而张爱玲在这段中用的颜色有“雪青”、“银红”、“葱白”、“闪蓝”,一派流光溢彩。
** 2. 线条和造型**
你是如何描写线条和造型的?
圆的,方的,尖的,三角形,多边形,五角形,菱形⋯⋯
还有吗?
看看大师们笔下的线条和造型:
严歌苓《少女小渔》
不管多远,人都看清了这是个中国女人,有张粉白脸,腰身曲线工整得像把大提琴。
张爱玲《金锁记》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大师们主要是通过比喻来描摹线条和造型,比如“腰身曲线工整得像把大提琴”,下弦月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03 如何训练?
如何训练这两种技巧?
除了用心阅读大师们的作品,多记录多模仿外,还要平时刻意训练对色彩和线条的敏锐度。
怎么做呢?给大家提供一个效果非常好的方法:联想。
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造型,都可以通过发动联想,找到日常生活中相似的颜色或者形状。
比如:
随便找到上图中一个颜色,想想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颜色一样?
或许你可以想到:
彩霞红,烈焰红,国旗红,血浆红,罂粟红⋯
油条黄,枯叶黄,向日葵黄,土黄,甚至屎黄⋯
随时看到的景色,仔细观察线条,想想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形状一样?
或许你可以想到:
淡青天空下的枯树枝--瓷器上的纹路
乌云中的月亮--狰狞的脸谱
被风鼓起的红旗--船帆
埃菲尔铁塔--纪念碑
04 任何不产生行为改变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坚持练习,每天至少20分钟。
一个月后,你一定能掌握更丰富的色彩和更精准的形状,用文字就能写出一幅充满吸引力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