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五行学说,也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指的是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的是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这个词,最高见于《尚书》:
“一曰木,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沅稼穑。”
五行学说贯穿中医学理论各个方面,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想,进行抽象二逐渐形成到理性概念,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刚才《尚书》那句:“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沅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型概括。
下面我们来分别论述一下:
1 “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 “火曰炎上”
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意;上,是上升。
炎上,是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 “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
稼穑,反智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4 “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的质地虽然刚硬,可做兵器杀戮,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铸造他们,所以,金又有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金。
5 “水曰润下”
“润”,即滋润,儒润;“下”即向下,下行。
润下,就是只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分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不仅使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实现了系统化、层次化,而且为建立同类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奠定了基础。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1 取象比类法
“取象”是指从事物的特征(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指以五行各自的特征为基准,与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
若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真相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火,以此类推。
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
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
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的化生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日落西方,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寒凉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
2 推演络绎法
推演络绎是指根据己知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
已知肝属木,由于胆、筋、爪、目统属于肝(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推演络绎出胆、筋、爪、目皆归属于木。
同理,心属火,统小肠、脉、面、舌,故小肠、脉、面、舌亦属于火;
脾属土,统胃、肌肉、唇、口,故胃、肌肉、唇、口亦属于土;
肺属金,统大肠、皮毛、鼻,故大肠、皮毛、鼻亦属于金;
肾属水,统膀胱、骨、发、耳、二阴,故膀胱、骨、发、耳、二阴亦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而每一类事物和现象都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特性,因此批次之间构成了一定的联系。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大体有4个方面,分别是: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于胜复、五行相乘、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
其中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指五行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是指五行系统中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
跟阴阳一样,也可以自我调节。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异常的生克变化,主要用于阐释某些异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病理改变。
1 五行相生和相克
[if !supportLists](1)[endif]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木与火是母子关系,火与土也是母子关系。
[if !supportLists](2)[endif]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如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2 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if !supportLists](1)[endif]五行制化
五行制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即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
制化,即“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之义。
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在协调稳定下的变化与发展。
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
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即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
制化,即“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之义。
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没有克,就没有在协调稳定下的变化与发展。
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
五行制化的规律:
五行之间的制化调节,具体地说,则是:
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
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
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
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
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
如此往复循环。
也就是说,五行之中只要有一行过于亢盛,必然接着有另一行来克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的新的协调和稳定。
[if !supportLists](2)[endif]五行胜复
胜,即“胜气”;复,即“复气”,又称“报气”。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亢盛,或相对偏盛,则引起其所不胜行(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和稳定。这种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称为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胜气的出现,一是由于五行中某一行太过,即绝对偏盛,
二是由于五行中某一行不足而致其所不胜行相对偏盛。
复气因胜气的出现而产生,
即先出现胜气,然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
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行:
若胜气为木行,则复气为金行;
若胜气为火行,则复气为水行;
若胜气为土行,则复气为木行;
若胜气为金行,则复气为火行;
若胜气为水行,则复气为土行。
五行胜复,又称为“子复母仇”。
因五行的某一行偏盛,即为胜气;
该行的所不胜行,是其复气;
而此复气又为其胜气的所胜行之子行。
复气之母行受其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
如上述的木行偏盛为胜气,金行旺盛为复气;木亢乘土,金为土之子,金旺则能克木,使木行之偏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
五行胜复,子复母仇,实指五行系统内部出现不协调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反馈调节机制。
这一反馈调节机制,可藉以说明自然界气候出现异常时的自行调节,也可藉以说明人体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内部出现异常时的自我调节,并可指导治法的确定和方药的选择。
3 五行相乘与相侮
[if !supportLists](1) [endif]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
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if !supportLists](2) [endif]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例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行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木亢侮金”。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
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反克”之。这种现象,称为“木虚土侮”。
4 五行的母子相及
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1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至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均异常的改变。
母病及子较为常见的有两类:
一是母行虚弱,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虚弱,即所谓“母能令子虚”。
如水虚不能滋木,引起木行亦不足,以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临床上常见的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引起肝血不足,终致肝肾阴虚的病变,即是此类。
二是母行过亢,引起其子行亦盛,导致母子两行皆亢。
如木行过亢,可引起火行过旺,导致木火俱盛。
临床上常见的肝火亢盛引致心火亦亢,出现心肝火旺的病变,即属此类。
2 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至其母行,导致子母两行均异常的变化。
子病及母较为常见的有三类:
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偏亢,以致子母两行皆亢,所谓“子能令母实”,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如临床上可见心火过亢,引起肝火亦旺,终致心肝火旺的病理变化。
二是子行亢盛,劫夺母行,导致母行衰弱,一般可称为“子盗母气”。
如临床上可见肝火亢盛,下劫肾阴,终致肝肾之阴皆虚的病理变化。
三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古有称其为“子不养母”。
如临床上可见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亦不足,终致心肝两虚的病理变化。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对的应用
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1 五脏生理特点
还是根据五行的特点来说: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
(1)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if !supportLists]1. [endif]相生关系的传变
五脏发生病变时,可以发生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指疾病由母脏传于子脏,如先有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导致肝肾阴虚,又叫“水不涵木”,就是“母病及子”的表现。
子病犯母,指疾病由子脏传于母脏,如先有心血不足,累及肝脏,导致肝血不足而成心肝血虚,就属“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
[if !supportLists]2. [endif]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的现象。
如肝气亢盛,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叫“木乘土”。
肝火上亢,灼伤肺金,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称为“木火刑金”或“木火侮金”。
3 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
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1)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从他脏所主之色来推测五脏病的传变。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等。
(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为顺,预后较好。
4 指导疾病治疗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于指导疾病怎样治疗?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体现于药物、针灸、精神等疗法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f !supportLists](1) [endif]控制疾病传变:
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
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
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肝:
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
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
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
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if !supportLists](2) [endif]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推断病情,而且也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制订治疗方法。
a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
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
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
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所以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
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
这些虚证,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
相生不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泻子:
泻子即“实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火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
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
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
.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水相生法: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 卷之四》)。
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B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的来说,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
因而,在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
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为主。
或者木本克土,反为土克,称为反克,亦叫反侮。
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当以运脾和胃为主。
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
用于相克不及。
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
治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
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但是又要从矛盾双方来考虑,不得顾此失彼。根据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培土制水法:
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
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温运脾阳;
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温阳利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
佐金平木法: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
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
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亢,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C 指导脏腑用药:
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
如青色、酸味人肝;
赤色、苦味人心;
黄色、甘味人脾;
白色、辛味人肺;
黑色、咸味入肾。
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
D 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E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
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 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所谓以情胜情。
由此可见,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
换言之,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以上就是“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于指导疾病怎样治疗?”的全部内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