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学校下放一定的课程权力。于是,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1.0层次: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课程开发水平;2.0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特色课程群,这是“线性”课程的设计与特色打造水平;3.0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现鸟巢状,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鸟巢”课程发展与文化创生水平。
由此我在想,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应该处于什么层次呢?好像一时半会说不清楚。我们学校三年前就有了多维联动的金葵花课程体系的架构,但课程开发还处于1.0和2.0层次,课程一门一门的开发,并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调整;并围绕学校的足球特色和智慧校园的特色建设开发了相应的课程,但课程的教学、评价、管理还不够规范,还没有相应的体系制度建设作为支撑,使师生的融合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在杨四更教授的三个层次中,暂时还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尴尬的处境。尴尬的原因不是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时这反映出我们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更多的是认识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的的课程目标是否明确?课程目标哲学化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学校课程哲学包括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愿景和目标,必须凸显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学校校本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
杨四耕教授认为,学校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模式,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哲学。我们的理解是,在课程构建之前我们要回答:学校的课程能干什么?(课程价值观)学校课程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文化背景)学校课程依据什么理念产生?(办学理念)学校课程想干什么?(愿景和目标)只有厘清这些要素并高屋建瓴的架构,课程才有灵魂和深度。我们学校的金葵花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以上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些答案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不够流畅和顺达,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与课程架构之间从上而下的顺承的关系不够明确,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顺和厘清,并不断地完善。
未来,课程建设的路上,我们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