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过渡》。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黄昏,渡口来了四个人,一个富人,一个当官的,一个武士,还有一个秀才。他们都要求老船公把自己先渡过去。老船公为难地向他们提出了一个的问题: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特长是什么?哪一个人的答案最令他满意,他就先摆渡过去。商人说他的特长是“有钱”;当官的说他的特长是“有权”;武士说他的特长是“拳头硬,会打人”;而那个秀才着急地说“如果赶不回去,家中的妻子儿女一定会急坏的”。最后,老船公决定让秀才先上船。他对秀才说,“你的真情流露是四个人中最宝贵的。”
从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过渡”的意义,就在于真情的流露、巧妙的连接,以达到从“此岸”达到“彼岸”的目的。文章的过渡,亦如渡船。一篇好文章同样少不了上文与下文、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论点与论点、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良好过渡。它的任务是使人对文章有一种行文如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也就是所谓的“过渡原理”。
那么,文章的过渡常用在何处呢?它通常用在以下四个地方:
1、在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
2、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
3、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
4、倒叙、插叙、分叙的起讫处。
一篇没有过渡的文章,容易从一个话题跌跌撞撞地闯入另一个话题,给人以一种火星撞地球的感觉。因为,它几乎没有连续性,因为话题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当你在安排文章的话题进展的段落时,你同时还必须让读者在阅读期间平滑地过渡。因此,在安排两个话题之间,你还需要一个“第三要素”,一个使话题A和话题B首尾相接的纽带。一般而言,你能在两个地方找到这一第三要素:两个话题中“共有”的东西,或两个话题中互成“反对”的东西。以下就是几个关于第三要素的例子:
1、一个人物塑造特征。共有:从一个天真可爱小孩切入到一个孩子气的成年人。反对:从少年得志的主人公切入到不可一世的反面人物。
2、一个动作。共有:从初恋时的一见钟情到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反对:从海誓山盟时的情侣到势不两立的敌人。
3、一个物体。共有:从内心的描述到现实中的看见。反对:从好到坏。
4、一句话。共有: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重复的短语。反对:从恭维到谩骂。
5、一道光。共有:从黎明时的微光到日落后的彩霞。反对:从暖色到冷色。
6、一个声音。共有:从内心的感动到动作的自然反应。反对:从平静的生活到突如其来的龙卷风。
7、一个想法。共有:从一个好主意到一个好行动。反对:从单纯到复杂。
也许你会说,文章的过渡哪有这么复杂。其实,对几乎任何两个话题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之后,你总会找到恰当的链接之点——文章的过渡技巧。
文章的过渡主要有七个技巧:
技巧一:叙述过渡。
技巧二:设问过渡。
技巧三:排比过渡。
技巧四:标题过渡。
技巧五:转换话题过渡。
技巧六:关联词语过渡。
技巧七:承上启下过渡。
文章的过渡主要有七个技巧:
技巧一:叙述过渡。指连接段与段、章节之间的叙述性文字。它的作用是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技巧二:设问过渡。指利用设问句做段落、章节之间的过渡。有的只有一句,有的单独成段。
技巧三:排比过渡。指用排比段做文章各层或各段的开首句或结束句,构成层次或段落间的排比,由排比句替代内容的过渡。
技巧四:标题过渡。是指在较长的文章的各部分前加小标题,读者心理上会出现连续感,读完一个标题的内容,自然想到该读下一小标题了。
技巧五:转换话题过渡。指由一个意思转换为另一个意思的过渡。这种过渡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迅速转入下面的话题,显得简洁明快。
技巧六:关联词语过渡。指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上下文贯通起来的过渡方法。这些词语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然而、可是、既然、即使、如果、只要、于是、因此等等。
技巧七:承上启下过渡。指在具有或然联系的两个层次或段落间,写上一句或几句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引出下文话题的话的过渡。
当然,这些过渡技巧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你可以单独运用某个技巧,也可以灵活搭组合运用几个技巧。无论如何,你的主控思想应该是运用这个“过渡原理”,给文章润色,让锦上添花,如行云流水。
当你明白了“过渡原理”的意义,就是在于真情的流露,承上而启下,你也就更容易写出好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