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书无用论
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听到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比如现在中国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出来找工作好难,在大学也盛传着毕业即失业,于是你相信了听到的读书无用论,因为你看到的和你听到的许多信息好像都已经验证了读书真没什么用,还真不如打工的工作好找,时间也浪费掉了,如果算上读书时间,都不知损失了多少钱。
可是如果真的深入去分析下,就能发现读书无用论是何等荒谬。同样的一个人未读书就学会的技能与读书之后获得的技能,那么他所具有的选择范围是不一样的,许多所谓的找不到工作是因为选择的高不成低不就;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真正优秀的人通过读书可以获得更好的探索方法和能力。
轻易的盲信你所听闻与看见的,慢慢地渗透进入潜意识中,会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信读书无用论,那么读书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已经做出选择的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于是就混混日子吧,已经处于人生的被动状态,再多努力也难以看到什么希望,悲观失望从人生的起点就弥漫扩散心灵深处。
但如果选择去辨析而非盲信,搞清楚所听所闻言论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相信你对待处境的姿态定是区别于前者。而是开始尝试去探索,开放自我去广泛接触世界,用人的主动性去为自己的人生路径做出判断。
大学教育本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综合素质提升和知识增长最佳时期,但是“大学就是混张文凭”的认知却弥漫了现今无数大学生的心灵,于是大学真的不再是那么美好的地方,甚至是一些大学真的变成了许多年轻生命的混日子地方。
一念一世界,请珍惜进入你意念中的认知,因为他们在潜移默化着你的行为,进而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贰:失业的两种样态
听到罗辑思维节目,谈到共同体的意义,其中有关于德国失业公民的生活情况,德国失业者依靠政府救济可以生活的还不错,在物质上基本不太缺乏,找工作对于该国公民来说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是规模巨大的救济机构主动创造就业机会推荐给失业者。
于此,我想到失业这个名词,单纯的失业数据比较其实就是对于失业一词表面上的采用,失业还应该有进一步区分,否则单纯的类比失业率并不具有多少实际意义。
德国失业,据描述来看,多数失业者是主动失业,因为靠着失业救济金也能很好地生活,想不工作就可以不工作。
与主动失业相对的还有被动失业,就是失业者面对就业环境的低迷难以找到一般的工作,想有工作而不得即是被动,意愿与实际是相背离的。
主动失业与被动失业都是失业的现象,但是其背后的实际情况导致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这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名词相同并不代表意义就是一样,因为内涵不同可能造成意义相差千万,同样的,相隔不同文化的国度也不能简单以表面相类比。比如,拿德国的失业率与非洲国家的失业率相比较,必须要区分主动失业与被动失业才能具有比较的价值。
叁:你看到别人的光鲜只是你觉得
一位律师说起他的一个同学,他的同学也是在魔都生活的一名混的不错的涉外业务律师,年薪都是百万以上的。如果听到这里,他的这个同学一定是个励志人物,许多人也会当然地认为他就是成功的代表。
然而故事继续着,一天,这位涉外律师在家中选择开着煤气躺在床上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他也通过这种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金钱在生活中占据了许多人的内心,因此,许多的职业只要是高收入并且坐办公室,就当然地被视为成功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也就被看作是成功者,在旁观者的眼中总是带着无比羡慕的眼光看待他们。
深处其中的人们在进入之后才会真正体会所谓成功背后的那些艰难与付出。
但正是大众认为的“成功”职业在未加辨析被你选择之后常让人痛苦不安、欲罢不能,在你接受了世俗看法之后,那份职业已然不是普通的一份职业,附加其上的世俗认知深深地绑架了你的心灵,想挣脱却显得无力为之。
选择之前,需要去自我体验和观察,别让人生被外界的看法束缚得越来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