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奇妙得很。
有时,一个意思完全相反的字,却能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中国女排大胜美国队;中国女排大败美国队。两句话唯一不同的是“胜”与“败”,但两句话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都是“中国女排比较爽地战胜了美国队”。
有时,同样四个字,摆放的顺序不同,意思却完全不一样。比如:“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意思是多次打仗多次失败,突出的是失败。反义词应该是百战百胜。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对于这颠来倒去的四个字,还真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版本二: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书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其二契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的精神。
具体两个版本哪个是真实的历史,我也没去考证。但依据感觉来看,我觉得第二个真实性更高一些。因为,修改给皇帝的上疏这应该是死罪,李缓颊不太可能是冒这个险。并且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也并不象把“二”改成“三”这么容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卷土重来不肯认输。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说完故事,终归要回到现实。
自从2021年4月12日加入简书,至今已经六个月了。从4月12日开始第一次更文,至今发文216篇,坚持日更177天。
申请了四次“简书创作者”认证,终于于10月3日获得了“简书创作者”徽章。这是“屡战屡败”呢还是“屡败屡战”?
1. 6月2日,收到第一次失败的战报。
2. 7月14日,收到第二次失败的战报。
3. 8月28日,收到第三次失败的战报。
3. 10月3日,终于收到胜利的战报。
这感觉,这是一个标准的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到升级。
前面连续三次,每个月只能申请一次,也就是说连续三个月的申请都没有成功。面对失败,继续战斗,并且是在战斗了也不一定成功的情况下。
最后的成功,也成功地使”屡战屡败“升级到了“屡败屡战”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