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小说时,先将各种各样的现实性——我是说假如有这类东西的话,一股脑儿扔进大锅里煮,一直煮到面目全非,而后再切分成适当形式加以利用。所谓小说或多或少便是这么一种东西,现实性也是这么一种东西。面包店的现实性存在于面包之中,而不存在于面粉里。
上周末花了两个半天时间泡图书馆,读雨果那本“慢热”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故事自然吸引人,不过长时间读一本书,多少有些疲倦。于是我跑到书架那边来回转悠,想另找本轻松些的书读,调剂一下。今天这本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就是在那个节骨眼上选中的,题目有趣,篇幅短小,作者吸引眼球,对我来说绝对是不二之选。
首先,我们必须从本书的题目谈起,《旋转木马鏖战记》乍看之下描绘的是个荒诞情景。想象一下,这场景多么可笑啊。人坐在旋转木马上,殚精竭虑的在时间长河里陷入苦战,但终究还是回到原点。因为我们都知道,旋转木马是绕圈运动的,所以一切的“苦战”似乎都是徒劳。说到这里,我们也接近了村上春树在本书中想要讨论的问题,即:人生是徒劳吗?会不会我们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永远会是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归于虚无呢?
村上春树是个积极采用不同手法尝试小说创作的作者,因此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写作手法差别也比较大。本书和他另一本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他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小说。并且村上春树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实践,他恐怕永远无法写出《挪威的森林》。也就是说,本书是村上对现实主义手法的一次探索。
从写作手法上看,村上春树坚称,本书的故事,都是根据现实生活改编的,或者说“记录”更为恰当。他以转述者视角,围绕同一主题,描绘了不同“朋友”的故事。但我们清楚,这只是一种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一种写作策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这些故事本质上应该是虚构的,没有那个主人公真的却有其人。或者说,里面最真实的人物,恐怕是村上自己吧。
回归小说集本身,如我前文中所讲,村上春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徒劳”这一主题。下面,我想着重谈的是两个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篇目。希望通过我简单的讲述,能让你大致感觉到这本小说集的整体风格。
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叫《出租车上的男人》,这篇小说的故事,比较富有传奇色彩。一位中年画廊女店主,年轻时,因为被油画中的人物吸引(画中人物即:出租车上的男人),从无名画家手里,买下这幅画。多年后,却在一次旅行中真的和油画中的人物相见。那么这个故事,和“徒劳”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女店主年轻时去美国求学,想成为画家,却因天资不高,做了艺术品商人。她被画中的男人吸引,是以为从画面上看,他同样也是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演员,而这一点无疑触动了她的心灵。多年后,她偶然在出租车上和画中人相遇。她归于平凡,成为一个普通的商人,而画中人则实现理想,成了著名演员。
村上春树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追求理想失败了,那么他的人生是徒劳吗?当认清自我,甘愿让生活归于平凡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追问,其实很让人苦恼。关于理想,在小说最后,女店主给了一个悲观解释,她说:“一个只能通过自身体验学得的宝贵教训。那就是:人不能消除什么,只能静待其自然消失。”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但仔细想想它又确实是一个现实中缓慢发酵的过程。有些东西,的确是在不知不觉间消失的。
第二篇故事《游泳池畔》内容其实很简单。一个男人,决心在三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口气游完四百米。以这种仪式,迈入人生的新阶段:“衰老”。因为男人认为,以三十五岁为分水岭,自己会慢慢老去,身体将不断衰微。他想以游泳的方式,纪念即将逝去的青春。这里对“徒劳”的追问,其实是个经典哲学问题,那就是对生命本身的怀疑。
小说中的男人,绝对算是美满生活的典范了。家庭幸福,工作优渥,年轻时马不停蹄的奋斗,都得到了应有回报。虽然中间有过婚外情,不过他倒也处理得当,没有影响家庭。总而言之,确实算是一种平凡、稳定的生活。而在生日这天,男人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悲伤。因为他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他会一点点老去,而生活中那些幸福的部分,也终究会在一个时间点上结束。由于衰老,男人第一次在人生中体验到“徒劳感”。觉得一切都会随死亡归于虚无,化为乌有。
和所有人一样,小说末尾,男人选择接受现实,继续生活。他说:“再怎么挣扎,人也是无法抗拒衰老的。和虫牙是一回事。努力可以推迟其恶化,问题是再怎么推迟,衰老也还是得带走它应带走的部分。”当你老去,生活本身,似乎也需要勇气才能面对。
本书,收录的就是这样一些作品。它用平缓笔调,从不同角度抛给你同一个问题,并且,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就像是场怀疑人生的哲学游戏。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人生是徒劳吗?和村上春树一样,我也给不出明确答案。哲学书倒是读过一些的,不过以我浅薄的见解,恐怕会贻笑大方,还是不讲为好。人不断的给自己创造“意义”,却又时刻被生命本身的“虚无”所笼罩,这种博弈,恐怕是人生最有趣的部分了。
所以,我们何必纠结这个问题呢?享受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事物,其实完全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