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几年,有一个非常火的理论,比小米老总雷军提出来的“飞猪理论”还要火的理论。 它就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一万小时定律”。这可是很多大牛人在演讲时都时常提起的。
我首次比较完整地了解这套理论,是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所写的一本畅销书叫作《异类》(《Utliers》)中。
格拉德威尔在书中告诉大家: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继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1万小时练习听起来是多么的炫酷狂拽呀,我还特意算了一下实现它的具体天数,计算列表如下:
对着表咋一看,是不是感觉这任务完成也不是那么难嘛,好好坚持个5-6年,在某行业不是超凡也是接近超凡了。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情事,现实就要来打脸。别说1万小时,甚至很多超过1万小时的都没成功。为什么呢?
安德斯-艾利克森所著的《刻意练习》中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本书我也推荐给了好几个好友,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兴趣看。想了想,我还是先来个书透吧。
《刻意练习》出版时间比《异类》要晚几年,不过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引用到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安德森-艾利克森和另一位科学家所做的长达10来年的科学研究成果。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毫不客气的指出《异类》中1万小时所存在的错误。就是格拉德威尔错误的认为只要练习了10000小时就能变得卓越,而忽略了很多的限制条件。
这也导致迷信1万小时定律后会产生这些错误的想法:1.觉得自己做不到什么事;2.觉得自己只要做的多就会进步;3.以为只有努力就能成功。
而《刻意练习》提出的练习方法需要很多的条件,而且难度还不小。里面阐述了很多观点。
-2-
关于天真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三者之间的区别。
1.天真练习:只是反复地做着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说的简单点就是无脑练习,埋头干)
2.有目的的练习:走出心理舒适区,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专注的有计划去执行(不断的练习),这其中包含反馈和你的动机。
3.刻意练习:除了包括有目的的练习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好的导师或教练。
能做到长期有目的的练习,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比较的优秀了,而刻意练习则是让自己变成某行业顶尖级别的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要做到刻意练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要在身边找到一位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的导师不是件容易的事。现代这个社会所谓的“专家”太多,不误人子弟就算不错了。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完美的条件很多人是达不到了,不过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好的资源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那么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少好导师的遗憾。而这对大部分人的搜商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用刻意练习的思想,或者叫着近似刻意练习的有目的练习,也是一种不错的提高自己的方法。这种练习同样非常强调:有目标计划,专注,走出心理舒适区,及时反馈和构建心理表征。
有目标和专注就不用多说了,而这个走出心理舒适区极其重要,走出舒适区就需要去对抗自己的一切毛病。懒不行,拖延不行,抗压能力差不行,身体素质差还是不行。这个脱离的过程也被作者描写的相当痛苦,而实际情况就是相当痛苦的。
在不断的练习中,及时反馈是为了快速的纠正练习过程中的偏差、错误,在弱点处强化训练。构建心理表征这个是个内化的工程,是由前面几项步骤慢慢形成的,它的作用就是最核心的控制系统。练习的效果越好,心理表征构建的越好;反过来也起作用,相辅相成。
所以我们在做近似刻意练习时,牛人都建议最好以专题化的形式去进行,搜索专题领域类的大师们,以及一些好的资料,然后制定自己的计划,投入时间去练并且及时反馈。现在搜索专题途径很多很方便,像知乎,豆瓣等都有相应的专题。其它平台也有。关键是看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力强不强了。
另外通过加入一些高级别的学习组织和社群,利用组织整体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提升也是很快的途径。
毕竟勇于尝试,敢于折腾是件好事。
《刻意练习》这本书值得一读,另外再推荐以下这本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