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作是一种负担,每天都被老师逼迫写日记,每天的日记不是流水账就是胡编乱造。
长大了,由于专业的缘故,接触到相关工作,渐渐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写作也逐步成为一种习惯。
曾经自我感觉良好,自诩文字功底强,善于用写作表达逻辑和情感,可在看完《文心》这本书后,我只能说,自己还是文字界的小学生,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心》这本书以民国时期几位初中生和教书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讲授了文章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如何鉴别和欣赏不同文章。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写法。别说是在叶圣陶所处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即便是今日,通过故事的方式传播写作知识也算比较“前卫”。抛却连篇累牍式的理论堆砌,文章描述着简明扼要的故事,其中穿插写作的知识和方法介绍,再加上对那个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准确刻画,整本书都有很强的代入感。
不过,讲故事不是它的重点,重点是如何让读者更好的get到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在此,我分享其中几点。
关于文章的组织方法,书中锦华提到的“四问自己”对于我比较受用。现总结如下:
1、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一句话总结文章的主旨)
2、这个中心意旨是怎么来的?(哪些因缘、事例、材料引发了你的主题)
3、这些材料能够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
4、那样说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吗?
通过反复询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对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旨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能验证当初引发主题的因缘、事例是否能够很好地证明我们的论点。
关于修辞,《文心》这本书也拿出了一个章节来介绍。在本书中,修辞被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所谓消极修辞指的是“假如说的东西是抽象的,知识的(如算数等),只要说明白,没有不可通、不可解之处就可以了。”而积极修辞指的是“假如东西具体、形象,不仅把意思说明,还要把情景说的很活现。须把情景、语言和文字乃至形体也拿来运用。”积极修饰包含讳饰格、铺张格、明喻格、隐喻格、借喻格、映衬格。
关于修辞我大抵了解,但“消极与积极”的分类我还是第一次了解到。分类虽然简单,但一下子让我想起过往写作遇到的一些瓶颈。比如,写出的文章稍显平淡,意思传达虽较为准确,却缺少了些许感觉和韵味。就像做出来的菜只为管饱,却无法做到色香味俱全。所以,在之后的写作中我要多加入积极修辞的成分,在文章的“色香味”上多下功夫。
如果说学文章是一种“输出”,那么读书就是一种“输入”。若想增强写作能力,通过读书来“输入”思想、句子、词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仅仅“读一读”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
读书不是简单的单方面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与作者的“对话”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把这些闪现的观点落实到笔记当中,方便日后的查阅和参考。日复一日,我们才能在下笔时做到文思泉涌。
《文心》中大文和王先生的一席对话可在此处作为大家做读书笔记的重要参考。
大文问:
“读书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似乎应该用了做议论文的态度去写。不知道对不对?”
王先生答:
“对!对!议论文照例是须有证据的,不能凭空瞎说。……例证越多,论断就越精当。”
通过这种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我们对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思维也得到有效锻炼,也更有可能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如果你是刚开始写作的小白,我向你推荐《文心》这部书,虽然跨越了一个世纪,但书中的很多内容对于你仍会有很多启迪;
如果你是文字界的“老司机”,我也推荐这部书,因为通过这本书你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方式,不仅“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