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篇影评。想到要看的电影就要写感受,有点儿不敢看电影了都,哈哈。
一直知道《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剧作,但不记得内容了,在等待的间隔期,偶然看见这个高评分的电影。恰好也有时间就码点字。
《茶馆》曾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影片以京城裕泰茶馆为依托,围绕晚清末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这三个历史时期下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人民的种种苦难。
在过去没有广播、电视,更没有网络的时代,茶馆不单能喝茶下棋,也能遛鸟相面、调解吹牛皮,三教九流都能在茶馆里说几句话,是个汇杂各路信息的场所,茶客口中有变法革新、朝代兴替,也有人口买卖、太监娶妻,也就得以窥见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和社会形态。
茶馆就像现在的网络贴吧论坛,能各抒己见,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个不小心就会招徕口舌之灾。比如一身正气常四爷,因为一句“我看这大清国,要亡啊”,身陷囹圄。能运营这样一个茶馆的掌柜,也必须圆滑和气的,能在言语间消减了刀光剑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场。
《茶馆》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电影拍出来,也有浓厚的舞台话剧感,你方唱罢我登场,剧情紧凑很有冲突,人艺演员个个都是老戏骨,每个角色都很出彩,个性鲜明,举手投足都是戏,入木三分,演出了历史的酸辛苦辣。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历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数来宝唱出晚清末期回光返照的“繁荣”、军阀割据的兵荒马乱、抗日胜利后盘剥民脂民膏的民国政府,影射出旧时代的很多社会百态。
茶馆王掌柜是中国传统的老百姓的写照,一生顺民,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也善良,一辈子运营茶馆,也跟着时代不断改良,晚清末期人声鼎沸算场面敞亮;军阀混战时缩减面积,开学生公寓;国民党执政北平时,只剩两张茶桌,生意荒凉,评书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但茶馆不可抗拒的越变越小越萧条,他一直在改良去适应,那样更替混杂的社会大环境,只能是越改越凉。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真正改革掉积重难返的保守和逃避,不能彻底变坏,也没有气力逆着时代行进。
电影里互称“爷”,愤世嫉俗满腔热血,正气硬朗自食其力的常四爷;开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软弱无能,善良迂腐的前清遗老松二爷。
历史啊,总是相似。茶掌柜的儿子开茶馆,艰难度日,孙女想吃碗面都吃不起,特务的儿子做特务,皮条客和相面算命的儿子也各自继承了父辈的营生,钻营溜须见利忘义、狗仗人势的人反而活的油头满面。
茶馆从开场的生意兴隆、场面大气,到军阀混战影片最后,狭小的茶馆,双鬓花白的常四爷和秦二爷、王掌柜聚在茶馆,风烛残年,总结一生,自立自强卖菜卖花生米,却只能捡纸钱祭奠自己的常四爷,圆滑只能惨淡经营茶馆终被霸占的王掌柜,办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被以“逆产”为名收走产业,还有更多的不能善终。
三个花发老人撒纸钱,是祭奠自己,又何尝不是祭奠那个时代。秦二爷愤恨的说出“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记住千万别做好事,告诉他们秦某人七十多了还剩下口气儿的时候才明白这点道理,他可是天生来的笨蛋”,这是辛劳一辈子,终于对自己无力扭转救国的承认,更是对社会的控诉。常四爷他是有格局的,爱打抱不平,敢于直面腐朽的权威,身体力行的奋斗着,努力想活出生机,期盼讲理不受欺负的活着,但最终也被摧毁了,一事无成,穷困潦倒。
一直挂在墙上的“莫谈国事”,想回避那个年代的混乱历史,却又更让人带入其中,隐晦而刻意。
社会那么灰暗,故而仅有的人性亮色才会灼灼耀眼。小丁宝的善意提醒,常四爷的两碗面,甚至觉得俩特务抢了逃兵现银而掩护逃兵的行为竟有点道义,这些人十恶不赦吗,都是糊口饭吃,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小人,从来人心易变,不需考验。
大时代的历史洪流下,谁不是被裹挟着向前走。生活困苦只得卖女给太监做老婆的农民老爹;女招待小丁宝本性良善,但力量微薄,只能委身皮条客小刘麻子。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如何能主宰个人命运,悲凉绝望,深深的无力感,或许我们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努力奋斗就可以有所作为的年代。
历史不沉默,好的电影铭刻着,时代依然滚滚向前,残酷的事情依然很多。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不知道。但斗争比妥协更有出路,更多的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世界总会好一点的吧。
我个人是浅薄的,对于痛苦的东西鲜少碰触,在乎和关注的都是个人的痛痒,超出这个,我就会觉得是厚重和深邃的,也有些不能承受。只愿世道好转,好人得好报,不要让好人心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