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一直讨论的很热烈。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不幸的童年”,那我们的余生还有什么意义?
《二次成长》这本书给每个人告别原生家庭的机会,并赋予我们如何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的能力。
我们从出生到18岁共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人格“零件”在发展。
一岁之前我们会建立存在感,完整感和安全感,从而开始信任这个世界。
1-3岁时我们的探索欲旺盛,开始有羞chi感,会自我怀疑,初现自我。
4-5岁时开始有自尊,做错事时会有内疚感,渐渐变得有责任感,我们会慢慢体会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价值感。
6-11岁时,我们渐渐长大,开始思考我是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然而在人际关系中也开始有了自卑感。
12-18岁时,是我们感受自我蕞强烈的时刻,在前4个阶段中,我们的人格会有不同程度上的缺失,这个阶段开始缝缝补补那些缺失的部分。
但遗憾的是,依然会有很多缺失由于当时认知不够,并未修补上,影响着成年后的我们。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有机会,从源头上了解了自己的缺失后,通过这本书介绍的工具开始修补它。
在读的过程中我一度想哭,原来那些莫名奇妙的情绪,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都是有源头的。
那些不自信,那些拖延,没主见,无安全感等都是早年经历中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那些无助的感受都是可以解决的。
找到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那些伤害并不是为了责怪谁,而是为了找到源头解决问题。
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又是一本不错的育儿书,它分析了0-18岁的孩子每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建立那些人格时,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安全度过相应的阶段。
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可以在育儿方面给与我们一些指导。
但我认为,育儿先育己,只有自己人格完整,才能更好的养育下一代,我们也将更幸福。
分享书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对于任何一种缺失,不去试图掩盖或毁灭它,而是把它变成值得信任的伙伴”。
愿我们都可以丢弃成长过程中给我们的枷锁,实现二次成长,找到那个我们喜欢的自己。